1.墓碑碑文对联格式

2.墓碑高度不能超过多少

3.碑贴的解释

4.唐代墓志铭为什么要贴金呢?

5.墓碑上能放相片吗

墓碑碑文对联格式

墓碑碑文贴金价格多少_墓碑碑文分金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楹联等,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墓碑碑文对联格式,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礼义廉耻

福禄寿喜

骑龙腾空去

驾鹤朝西归

一生心性厚

百世子孙贤

先人德望在

后辈业绩高

通古今文史

育天下英才

吉人眠吉地

佳偶奠佳城

(夫妻合葬)

银女凤凰福地

金童龙虎仙山

(夫妻合葬)

慎终须尽三年礼

追远常怀一片心

(父子合葬)

上联:清山长福寿

下联:玉水旺财丁

上联:立德齐古今

下联:藏书教子孙

上联:山水风光秀

下联:子孙世泽长

上联:德贯天人际

下联:气穿日月光

上联:积德培麟趾

下联:传善起凤毛

上联:静时疑水近

下联:高处见天阔

上联:桃李成蹊径

下联:兰竹光画图

剪月裁云深恩长在;问晴课雨美德永恒。

盖世功名不矜不我;一心道德在敬在诚。

漫步龙山随缱绻;畅游福岭任逍遥。

山环水抱聚紫气;虎踞龙蟠呈吉地。

福地洞天先贤独得;近山流水后辈共怀。

懿德长存子孙托福;非份莫求世代永昌。

传家不外为善两字;教子只在积德一端。

取静于山寄情于水;虚怀若竹清气若兰。

教子相夫称美德;节俭勤劳存懿范。

山辉川媚光华相映;子贵孙贤仁寿同登。

墓碑高度不能超过多少

一般情况的规定来说,墓碑的高度不能超过地面0.8米。

正确使用词语对不同的事物具体的规定,进行详细的描述,才可以达到精准科学和规范的使用效果。

使用词语的时候是要注意以下几个点:

1.词义涵盖的范围不同。

如:“开垦、开拓、开辟”都有“开发”之意,但“开垦”指用力把荒芜的土地开发为可耕种的土地;“开拓”指在原来开发的基础上加以扩充;而“开辟”着重指新开发、新开创,词义范围较大。

2.词义侧重点不同。

如:“才能”和“才华”,都含有能力、特长的意思,但“才能”着重指办事的能力或对知识、技能、技巧的运用能力,而“才华”则着重指在文学的智慧与特长;

“发现”和“发明”都有新出现的意思,但“发现”着重于新找到原本就存在的事物,而“发明”着重在新创造出本来不存在的事物。

3.词义的轻重不同。

如:“损坏”与“破坏”,都有使物体毁坏的意思,但“损坏”一般是无意的,“破坏”则是有意的;

“诬蔑”和“诬陷”都有无中生有地硬说别人做了某种坏事的意思,但前者是捏造事实,破坏别人的名誉,而后者则是妄加罪名,诬告陷害,两者轻重不同。

1.词语的习惯搭配不同。

如:发扬——优点、作风、传统;发挥——作用、干劲、创造性、积极性;改进——工作、方法、技术;改善——生活、关系、条件;交流——思想、经验、物资;交换——意见、礼物、资料。

2.词性和句法功能的不同。

如:阻碍(动词)——剥削阻碍生产发展;障碍(名词)——排除一切障碍;强大(形容词)——强大的动力来自崇高的理想;

壮大(动词)——人多可以壮大声势;精华(名词)——这是全书的精华;精彩(形容词)——这是全书最精彩的部分。

碑贴的解释

作为临写对象,最常见的法帖有两种,一种是黑底白字,它们往往来自碑刻的拓片,还有一种白底黑字,是直接留存的墨迹。

关于写碑还是写帖,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墨迹比较重要,因为它才是原样;另一种认为写碑更好,因为碑文是一种金石风审美的来源。其实这些都是它们的特点,但在练习中并没有绝对的论断。

帖上的墨迹是人用笔墨在纸上或别的材质上直接书写出来的,是笔亳和软性载体之问的接触,能呈现出非常多的细致变化,比如墨色浓淡、精细的牵丝。墨迹关乎用笔过程,可以在其中看到它的挥运之势,是一个书写过程的直观呈现,与时间有关。

碑刻是先把字刻在石头或木头上,再把内容拓下来,就相当于在墨迹的基础上进行二次概括和加工。可以想见,软笔呈现的细节和变化是刀锋不能实现的,于是相比墨迹,碑刻少了很多细腻的细节,但刀刻在石头上,人为地加大了阻力,所以呈现出了一种更有力量的美。

因为刻工的特质,碑刻干净清楚,相对墨 迹,它更倾向于整体概括,更能呈现一个字的结构。帖则很像夏天里长得枝蔓繁茂的植物,那些细节动势还原了它的神和节奏,笔亳带起的精细牵丝,墨在纸上微妙的浓淡变化,都是碑刻无法实现的。

《集字圣教序》 和《兰亭序》里的字都出自王义之之手,前者是怀仁和尚集成的,做成了碑刻传播,后者是直接手书的墨迹,两者放到一起,其中的差异、细书呈现的多少,一目了然。

集字圣教序

兰亭序

字如人,有气血骨肉,先长好了骨头,血肉才能依附其上,之后再扩展到外层的装饰。大家可以先用碑刻来打基础,建立整体概括性的结构感觉,然后再进人墨迹,理解微妙的细节和书写的流畅感,去追求起承转合中细致的动作变化,这两者是一种很好的互补和平衡。

帖写得久了,容易长出流滑的毛病,出现一种圆熟姿媚,这时候便可以去碑刻中找找平衡。碑刻写得多了,容易出现用笔去模仿刀刻质感的造作之气,如果是这样,可以通过临与墨迹来对治。碑和帖是一种互相对治也互相促进的搭配,在学习中,它们之间的磨合融汇是非常重要的,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善加利用。

唐代墓志铭为什么要贴金呢?

唐人喜欢在写墓志的时候贴金已不是新闻,墓志铭中各种隐恶扬善、粉饰乾坤、无中生有的情况屡见不鲜,而唐人自己对此也有着很清醒的认识:“大凡为文为志,纪述淑美,莫不盛扬平昔之亊,以虞陵谷之变,俾后人睹之而瞻敬。其有不臻夫德称者,亦必模写前规,以圃远大。至天下人视文而疑者过半,盖不以实然故绝。”

通观这些墓志可知古人写墓志时往往最讲究两点:一是为逝者讳,不揭其短;二是为逝者捧,乃至无中生有为其贴金。白居易的《秦中吟?立碑》一诗就对这种现象作了嘲讽:勋德既下衰,文章亦陵夷。但见山中石,立作路旁碑。铭勋悉太公,叙德皆仲尼。复以多为贵,千言直万赀。为文彼何人,想见下笔时。但欲愚者悦,不思贤者嗤。岂独贤者嗤,仍传后代疑。古石苍苔字,安知是愧词。我闻望江县,麹令抚茕嫠。在官有仁政,名不闻京师。身殁欲归葬,百姓遮路岐。攀辕不得归,留葬此江湄。至今道其名,男女涕皆垂。无人立碑碣,唯有邑人知。

石碑上记载的都是些功比姜太公、德如孔仲尼之人,只有这样才有机会流传后世,而那些真正有真才实干的人却因为没有立碑吹捧,只能任名声淹没在岁月中,最后也就只有当地人知道。白居易此诗正是讽刺了这种为了立碑而夸耀门第、歌功颂德之风。因为根据史书的记载,当时人为了给逝者求得一篇好墓志铭,往往要出很大的一笔价钱专门找人来撰写,而撰者为丰厚的利润所驱使,也不管逝者的为人品德事迹究竟如何,只为了应付所需,随手就能写出功德和姜太公孔子一样伟大的为贤者嗤、令后代疑的文字。

墓碑上能放相片吗

墓碑上能放相片,但应该是嵌入其中的。这也是亲友寄托哀思的一种,这样每次家人去祭拜的时候都还能再看一眼逝者的容貌,可以更好的寄托哀思,也可以让其他的人看下逝者生前的容貌。

扩展资料

墓碑人类对死者埋葬处所做的一种纪念性的载体,一般以石质材料制成,也有使用木材、金属材料和其他材料制成。

中国古代“墓而不坟”,只在地下掩埋,地表不树标志。后来逐渐有了地面堆土的坟,又有了墓碑。

人去逝后,如要立墓,大多都要有墓碑文。墓碑文上一般刻记死者的姓名、籍贯、成就,逝世日期和立碑人的姓名及与死者的关系。写碑文应对死者充满敬意和感情。民国二十二年《河南通志·睢县访稿·袁可立墓碑》:"袁尚书可立墓碑,在(睢州)城南四里许,刘店村东里许。碑高八尺,上蛟螭,下赑屃,高约丈余,尚称体制。"

墓碑主要作用就是提供给后人一点前人讯息,明白自己发经历,另一种大众的说法就是(传宗接代了解自己身世)辈分。

对于殡葬亲人的坟墓,一两代可以记清,三代以后就不清楚了,特别是经过迁徙、战乱便不知祖坟何处。如何解决,人们想出许多办法。

开始时人们从死人下葬,维系棺绳用的园木桩受到启发,在墓前插上木桩竹竿,系上纤维质的东西(纸或帛等),写明死者的生卒年月、时辰,叫做“铭旌”(或“明旌”)。但它却容易,损坏,人们便另想办法:富贵人家用石园柱代替木园桩,在石柱上刻出死者的姓名、出生时间、官级等。

为了多刻字其形体又演变为方形、长方形,开始埋于墓穴内或墓外,参照房屋建筑,碑顶加上碑帽,饰刻动、植物或山水花纹,碑身刻上死者简历。标明是独葬与妻、妾、子、女等合葬。附刻阴宅(即坟墓)风水地理位置朝向.(以天干地支表明)。中产之家立中等墓碑,穷家仅可立上留个姓名的小石碑,或陶砖碑或种植某种长青树为标识。

从而墓碑由实用品逐渐转化为文化艺术品,其功能、形态、质地、文饰也越发多样化了。名人墓碑更加讲究碑身多用花刚岩、大理石等上等石料,碑顶有死者雕像或在碑中心镶嵌死者的烧瓷像。墓碑成为记载死者家族世系及功德行事的“荣誉状”和装饰品了。这很符合国人的光宗耀祖、泽及后代、流芳千古的社会风尚。

为不受风吹、雨淋、日晒等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便把碑表立于墓外,墓志与铭埋于墓内。墓碑盛行于汉、唐,以后成为定势。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