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东战争对中国油价上涨的影响

2.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变化趋势特点

3.第二次石油危机的其他相关

4.从1949年到2008的石油价格?

5.20世纪80年代世界油价暴跌的原因

6.石油为什么总是“还能开采五十年”?

中东战争对中国油价上涨的影响

1980油价持续多久_80年代油价暴跌

从2004年开始,国际石油价格就一路上涨,两年里价格翻了一番,且涨势未停。眼看着油价小步勤挪、钝刀割肉,西方大国嘴上着急,实则内心镇静。因为石油小刀割下去,它们疼得有限。

危机是最好的老师,欧美日诸国已经被教训了三次,如今早已有备而来。现在轮到我们来反思我们的能源政策、发展模式了。

与前三次石油危机相比,本次油价波动原因不同,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还不明朗。历史上的三次石油危机皆源于战争,油价突然飙升,对经济杀伤力强大。第一次石油危机(1973—1974年)的起因是中东战争,油价上涨4倍,触发了二战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第二次石油危机(1979—1980年)的起因是两伊战争,价格猛涨3倍,让美国GDP下降了3%,并引发拉美债务危机;第三次石油危机(1990年)是因为海湾战争,油价上涨3倍,拖累全球GDP增长率在1991年降到2%以下。

而本次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是供求失衡,一些地区冲突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中国的石油进口量未来几年将会继续增长,换句话说,中国正遭遇着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阵痛:能源短缺加石油依赖。增加战略储备是我们可以从西方国家借鉴的应对之策,例如,美国政府从1977年正式开始储备战略石油,预计以后将逐步增加到10亿桶。而日本政府拥有的战略石油储备量可供全国使用92天,民间储备可使用79天,加上流通领域的库存,日本的石油储备量足够全国使用半年以上。

近日,美国《华尔街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高油价有助亚洲推进经济自由化”的文章,作者认为目前的高油价将迫使中国、印度、泰国和印尼等发展中国家调整自己的能源政策,包括取消补贴和价格管制,把石油定价权交给市场。文章认为,政府对石油价格实行补贴和管制,消费者面对的不是真实价格,导致石油依赖。这种观点有其道理,中国的石油政策是从生产到价格的全程垄断,久为各方诟病,结果是价格涨跌都有人叫唤。

高油价还可以激发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创新。自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以来,美欧日等发达国家便开始调整产业政策,把能耗高、污染重的产业向海外转移,重点发展低能耗的产业、开发低耗能的产品。以美国为例,在2000年,信息技术产业占美国GDP的比重已上升至30%。当年的石油危机甚至造就了现在日本小排量汽车的风靡世界,直接导致了丰田的如日中天,通用、福特的日薄西山。而中国作为传统制造业的输入国,多年来过于注重外资数量,且缺乏高油价逼出来的创新,因此使能源消耗量暴增,能源利用率低下,污染严重。

对于替代能源的开发,客观地说我们动手太晚了。也许是大家都没意识到中国的经济能发展这么快,没想到中国对石油的需求增长这么快,多年来,能源多元化政策更多地流于口号。亡羊补牢,毕竟好于什么都不做。从最近一两年来中国去海外找油的行动中,从最近提出的一系列核电、水电开发计划里,我们还是看到了希望。希望石油不会成为卡住中国经济发展脖子的黑手,希望未来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大幅波动的时候,中国不再成为操弄市场的石油大鳄们的提款机,我们也能像欧美国家一样,有备无患,轻松应对

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变化趋势特点

近30年来,世界油气市场的价格变现波动很大,且总体呈上升趋势。从1980年以来,国际石油市场的交易价格总体呈现不断上升趋势的同时,还呈现了三大特点:

一是不同地方的石油交易价格差别较大的同时又具有地域代表性。就BP公司2010年的世界能源报告中公布的数据来看,4个具有代表性的世界石油交易价格:迪拜(Dubai)、布伦特(Brendt)、福卡斯(Nigerian Forcados)和西德克萨斯(West Texas Intermdiate,WTI)的差别较大。前者的石油交易价格最低,而西德克萨斯基本处于最高价位,2005年以后被福卡斯的高油价取代(图2-1)。迪拜、布伦特、福卡斯和西德克萨斯的油价分别代表着中东、欧洲、非洲和美洲地区的石油交易价格。所以与该地区的石油需求状况和油质水平挂钩,则2007年后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世界各地石油交易价格差从7.09美元/桶(2008年)降到1.96美元/桶(2009年)。

图2-1 1980-2010年世界石油交易价格变化趋势图(数据来源: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3)

二是不同地域的石油交易价格差在不断地加大,同时显示价格差与价格水平有一定关系。1980年到1989年间平均价格差为2.10美元/桶、1990年到1999年为3.09美元/桶,而到了2000年至2009年间就上升为4.91美元/桶。利用1980年至2011年间迪拜、布伦特、福卡斯和西德克萨斯的石油交易价格数据可以计算出每一年的石油交易价格极差值(图2-2),其也显示世界石油价格地区差别不断加大的趋势,尤其是21世纪以来更加明显。

三是世界石油价格虽然在2008年中达到过有史以来创纪录的油价147美元/桶,随之继续上升。到2012年年平均价格达到了114.21美元/桶,而2008年年平均价格为101.43美元/桶。因为虽然2007年以后至今欧洲和美国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发展呈现负增长,能源消费随之下降,但是经济发展从西方转向了东方,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发展不容置疑在该时期对整个世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由此也带来了对石油需求量的提高,石油使用量的增长也就从西方转向亚洲,世界对石油的总需求量增长还是基本没变,致使石油价格在该时期下降程度超出估计。

图2-2 1980-2012年间世界石油交易价格差变化趋势图

第二次石油危机的其他相关

伊朗石油日产量不是一开始就骤降到100万桶以下。1978~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运动期间,伊朗的石油产量只是略有下降,仍然保持在日产400万桶左右。1980年9月两伊战争爆发后,伊朗的石油产量确实再次受到影响而有所下降,但下降的幅度不大。在双方经过一系列的“袭城战”、“袭船战”、“袭油战”,直到1986年两国石油设施遭毁灭性破坏之后,伊朗的石油日产量才骤降到100万桶以下。

1981年的每桶34美元的原油价格并不是第二次石油危机期间的巅峰价。1978年伊朗国内爆发了反对国王的群众运动(又称伊斯兰革命运动),迫使巴列维国王于1979年1月16日流亡国外。1979年2月,宗教领袖霍梅尼结束14年流亡生活从巴黎返回伊朗接管政权,1979年4月1日宣布成立伊朗伊斯兰共和国。至此,伊朗内政趋于稳定,各项生产也很快得到恢复,其中包括石油生产。1980年4~7月间,正当伊朗石油生产已恢复到接近历史上最好记录的日产600万桶时,美国石油垄断资本家却意外地将原油价格陡增至每桶39.5美元。1979年9月22日两伊朗战争开始后,伊朗的石油生产再次受挫,产量下降。奇怪的是,随着伊朗和伊拉克的石油产量下降,美国石油市场上的原油价格却开始回落,到1981年每桶原油价格已降至34美元,整整降了5.5美元。到1986年,两伊差不多无油可卖时,美国石油市场上的原油价格反而跌至每桶8美元的底谷。

相关问题

为什么在1986年伊朗和伊拉克两大产油国的石油产量几乎减至零了,世界原油价格反而降到1973年以来的历史最低点呢?  其中的原因虽然很多,但最关键的一点是非OPEC产油国家的迅速崛起,削弱了美国控制世界石油价格和供应的能力。  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世界各地迅速掀起了一股石油勘探热潮,到20世纪70年代末,已探明的石油储量遍及五大洲四大洋。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为摆脱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垄断,更是不断扩大在石油领域的投入。1980年的高油价好比是世界石油大开发的导火索,五大洲四大洋顿时遍地开花,眨眼间还冒出了一大批新油田。非OPEC国家的新老油田都在全力扩大石油生产规模,提高石油产量,其中一些国家不仅实现了石油的自给自足,而且还跻身石油出口国家的行列。  苏联和中国因为幅员辽阔,很快崛起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石油生产和出口大国。在第二次石油危机中,中苏两国的石油出口对平抑油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苏中两国常常以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大哥、二哥自居,一心想帮助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小国家尽快摆脱贫困,所以供给这些国家的石油价格远远低于国际石油市场上的价格。受其影响,一些曾经由美国供应石油的西方国家也极力争取从中苏两国进口廉价石油。可以说,在石油的价格和供应方面,东欧以及亚洲许多国家当时已不再受制于美国及OPEC。  早在1969年,北海就发现了埃克菲斯克大油田,1970年又发现了福帝斯特油田,到1980年1月,北海油田每天的石油产量已超过200万桶。英国和挪威的北海油田无疑成了完全不受制于美国及OPEC的西欧石油供应基地。而富含石油的非洲一直以来都是西欧的势力范围,西欧国家也在致力于将非洲发展成为其另一不受制于美国及OPEC的石油供应基地。北非的利比亚虽然是OPEC成员,却一直跟美国作对,其石油政策从不屈从于美国的利益。第二次石油危机中,非洲石油源源不断地输往西欧各国,相应地冲减了西欧国家从美国和OPEC国家进口石油的数量。  1976年~1979年,墨西哥探明的石油储量增加了6倍,到1980年墨西哥探明的石油储量已达到300多亿桶,1979年墨西哥的平均日产水平已达150万桶。自1980年以来,墨西哥已经成为非OPEC国家中另一重要的石油出口国。而加拿大很早就是世界上的石油出口大国,再加上拉美其他一些非OPEC产油小国,这些都是独立于美国和OPEC之外的石油出口国家。  所以,第二次石油危机的情况已经大不相同了。当美国石油公司疯狂提高石油价格时,一直依赖美国及OPEC供应石油的国家开始另辟蹊径,纷纷寻求更加实惠的石油供应商。这样就在美国操纵的石油市场之外逐渐形成了另一个巨大的石油交易市场,而且该市场的石油价格比美国操纵的石油市场价格要低得多。如此一来,欧洲一些石油商跟美国的中小石油商勾结起来,将美国之外的廉价石油反向打入美国市场,低价抛售。结果是美国大石油商的高价石油无人问津,而美国中小石油商的廉价石油却大行其道。美国大石油商原以为跟第一次石油危机那样,通过制造油荒和哄抬油价再大发一次横财,谁知给中小石油商一搅和,大石油商们的石油销量下降,利润锐减,最后还不得不将手中囤积的大量石油低价脱手。美国大石油商在导演的这场石油危机中彻底失算了,甚至可以说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美国石油业经过新一轮的集中和垄断之后,几大石油公司控制的石油数量占美国国内石油总量的比例虽然大大提高了,但占世界石油总量的比例却明显下降了,失去了在世界石油市场的垄断地位。美国石油商之所以在第二次石油危机中失算,原因就在这里。

从1949年到2008的石油价格?

第一次石油危机(1973~1974)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阿拉伯成员国当年12月宣布收回原油标价权,并将其基准原油价格从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从而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经济都明显放慢。

第二次石油危机(1979~1980)

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的政局发生剧烈变化,石油产量受到影响,从每天580万桶骤降到100 万桶以下,打破了当时全球原油市场上供求关系的脆弱平衡。油价在1979年开始暴涨,从每桶13美元猛增至34美元,导致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的出现,此次危机成为70年代末西方全面经济衰退的一个主要诱因。

从2002年的每桶20多美元涨至目前的每桶140美元左右,6年间,国际油价涨了6倍多

20世纪80年代世界油价暴跌的原因

石油供应过剩,美元升值等。

石油供应过剩:1970年代初,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通过限制石油供应来提高油价。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非OPEC国家增加了石油产量,导致全球石油供应过剩。这导致了1980年代初期的油价下跌。

美元升值:20世纪80年代初,美元升值,这导致石油价格以美元计价的国家购买石油变得更加昂贵。这进一步减少了石油的需求,导致油价下跌。

石油为什么总是“还能开采五十年”?

也就是说,如果探明储量不再增加,随着2016年原油产量(43.82亿吨)的增加,全球原油储量“只能开采50.6年”。自1952年以来,英国石油公司发布了年度世界能源统计报告,回顾“探明储量”的历史,有助于我们理解“石油开采仅50.6年”的现实意义。

专家指出,虽然从统计数字来看,世界石油开采只有50年,但毫无疑问,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石油很快就会枯竭,在美国,中国和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不断开发新的页岩油气。在未来十年,这将导致石油储量的大幅增加,由于美国页岩资源的不断开发,世界仍将有足够的石油可供利用。

顺便说一下,1980年每桶36.83美元的油价是以当年美元计价的油价,如果换算成2016年的美元,1980年的平均油价已经达到每桶107美元,远远高于今年的油价。如此高的油价客观上促进了石油勘探开发技术的进步。

这个信息是明确的:如果消费国不改变他们消费石油的方式,特别是在运输部门,石油价格将会上涨,由于世界石油资源分布极不平衡,需求分布与生产分布不匹配。石油贸易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十分活跃,了解石油供需两端国家和地区的综合经济政治形势,和未来发展趋势尤为重要。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所谓的“开发期”其实是一个动态的数字,所谓“2016年底世界石油储量仅开采50.6年”,并不意味着50年后探明石油储量将归零。到那时,我们还有很多年的开发期。正如沙特阿拉伯著名的前石油部长艾哈迈德·扎基·山尼在谈到未来能源转型时所预测的那样,“石器时代的终结不是由于石头的枯竭,而是石油时代的终结之前原油的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