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货白银的历史进程

2.世界杯上频为什么摊手?俄罗斯和沙特在场外发生了啥?

3.今被称作现代 丝绸之路 的、横贯欧亚大陆的铁路线名称是什么?东西起止点是哪里?

4.为什么说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是中国发展战略机遇期?

5.中国发展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论文

现货白银的历史进程

建国以来最高油价_国内历史油价最高多少钱一升

过去50年白银重要进程:

1963年6月 ― 美国用联邦储备系统发行的纸钞取代面额1美元的银币券,推动银价升至盎司1.29美元。

1968年6月 ―白银同美国货币体系的关系终结,持有者最后一次将银币券兑换为白银

1968 ― 1971年 ― 美国经济衰退致银价下跌,但维持在每盎司1 ― 2.55美元的区间

1972 ― 1978年 ― 美元贬值,以及石油输出组织(OPEC)的石油出口禁运推动银价上扬,银价波动区间为4.35 ― 5.87美元

1980年1月 ―白银创出每盎司53.50美元的纪录高位,当时美国德州的亨特兄弟公司试图囤积白银操纵价格

1980年9月 ― 两伊战争爆发后,银价从10美元猛涨至25美元

1980年12月 ― 银价稳定在16美元,奥地利、法国和西德成为最后一批取消白银硬币的国家

1982年6月 ― 银价跌破5美元至4.98,为三年半最低点,因美国经济出现持续疲弱迹象

1983年3月 ― 银价触及14.72美元,因油价上涨对市场的影响不明朗

1986年5月 ― 银价时隔四年后再暴跌至4.98美元,市场对供应面感到忧虑

1992年7月 ― 银价遭受打击,跌至3.82美元的1973年以来最低点,沙特阿拉伯发生一起银行丑闻后大规模抛售白银

2006年3月 ― 银价触及23年高点13美元,因市场预期美国政府将批准新的iShares白银信托基金

2006年4月 ― 银价创出23年新高14.68美元,主要因为市场寄望于白银上市交易基金投资产品刺激需求

2006年5月 ― 银价创纪录新高至15.17美元

2008年10月 ― 银价创3年新低至8.4美元

2011年4月― 经过2年的暴涨,银价创30年新高至49.82美元

2013年6月― 2013年银价一路下跌,新低18.18

白银,在历史上曾经与黄金一样,作为重要的货币物资,具有储备职能,也曾作为国际间支付的重要手段。当然,随着白银的用途越来越多的面向工业领域,其作为货币支付职能也逐渐淡化。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白银市场的发展分为以下几个重要阶段:

一、建国初期白银管理

为了稳定人民币,中国人民银行于1950年4月制定下发了《金银管理办法》(草案)冻结民间金银买卖,由中国人民银行经营管理,实施统购统配政策,严厉打击银行投机倒把和走私活动。这一政策实施增加了国家储备,巩固了人民币的本币地位。

二、改革开放前(1955-1978年)的金银管理

主要任务是调整金银的收购政策,鼓励金银生产,保证国家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对金银的大量需求。

1977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中国人民银行金银管理办法》(试行),为金银管理工作提供了准则,这是建国以来第一个金银管理规章。

三、改革开放后的金银管理

主要任务是调整金银管理方法和加强金银法制建设,促进金银管理由保管型向经营管理型转变,适应和保证国家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及人民生活对金银的需求。

1983年6月,发布《中国人民银行金银管理条例》,对金银的生产、收购、配售、加工、使用、回收、出土、进出口等提出明确的法规规定。同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金银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发布实施。

1984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与海关总署共同制定《金银进出国境的管理办法》。

四、白银市场的全面放开

从2000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不再办理白银收购配售业务。取消白银统购统配的管理体制,放开白银市场,允许白银生产企业与用银单位产销直接见面;取消对白银制品加工批发零售业务的许可证管理制度(银币除外),对白银生产经营活动按照一般商品的有关规定管理。这一规定实施标志我国白银市场全面开放。2000年至今,我国白银产业快速发展,白银交易市场初步形成。我国正式宣布放开白银市场,我国白银工业的发展用日新月异形容并不为过。2003年我国白银产量达到4500吨,是1999年的3倍,白银消费量达到2000吨,较1999年增长60.7%。以华通铂银交易市场的成立,标志白银现货市场已经初步形成。

白银曾经是国际上的通用货币,其储量是国家经济实力的一个象征。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白银的工业应用日益广泛,储备职能日渐弱化。世界主要产银国有秘鲁、墨西哥、中国、澳大利亚、智利、加拿大、波兰和美国等,这八大产银国近几年的年产量均在1000吨以上。我国的白银产量位居世界第一,白银工业的崛起正在改变着世界白银原有的供应格局,白银市场的开放是我国成为世界白银需求最具增长潜力的地区。

世界杯上频为什么摊手?俄罗斯和沙特在场外发生了啥?

昨晚,俄罗斯在世界杯揭幕战上连进5个球的捷报刷屏了全球人民的“票圈”。

与此同时,俄罗斯总统向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摊手”的表情包也走红网络。

▲俄罗斯队进第1个球时,尴尬摊手,并与萨勒曼握手以示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俄罗斯队射进第3个球时,又傲娇摊手,满脸无奈状。

▲俄罗斯队射进第5个球时,再次摊手,好像在说:太不好意思了,怎么进这么多呢。

有网友解读称,这是在说“再来5个球”,更有网友调侃这摊手状与白云黑土俩夫妇看球的状态有得一拼了。

虽然,在萨勒曼面前表现得很无奈,但是赛后立即致电俄罗斯队主帅切尔切索夫表示祝贺,并希望球员们再接再厉继续保持这样地状态。

而沙特这边则被啪啪打脸,因为此前沙特油长法利赫曾很有信心地表示,预计沙特会赢,有望冲击24年来的世界杯首胜。

虽然俄罗斯在球场上狂虐沙特,但在场外,两国的关系可不一般。

此次世界杯,一早就向萨勒曼发出邀请,请他赴俄看球,顺带谈谈石油和能源业务。

俄罗斯和沙特是全球石油市场中两个最大的参与者,夸张点说,两国具备“谈笑间油价一锤定音”的能力。

据俄罗斯塔斯社报道,6月14日,萨勒曼前往克里姆林宫会见,两人在扩大能源合作方面达成了共识,尤其是天然气和石油,并且有意向进行长期合作。

俄能源部长诺瓦克也与沙特油长法利赫碰面,两国大体上同意逐步退出减产协议。该协议是在去年末的欧佩克(OPEC)会议上达成的,通过限制各国的石油产量,来缓解全球石油供应过剩的问题。

但是,俄罗斯和沙特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他们实际上想要增加石油产量,以打压其他OPEC成员国,联手掌控住不断飙升的油价。

此外,俄罗斯国内的石油公司也在不断游说,希望寻求更多的石油出口。

最近,活跃在委内瑞拉和中东的俄罗斯石油公司提高了产量,以追求较低的石油价格。因为当价格高于每桶75美元时,他们需要支付较高的边际公司税率。

为了共同的利益,两国一拍即合。

不过,别看沙特和俄罗斯现在“哥俩好”,其实之前一直是宿敌。

上个世纪,沙特与苏联在宗教问题上产生分歧。

60年代,曾有媒体提问时任沙特国王费萨尔:“为什么不在俄罗斯设立大使馆?”国王回答:

“如果能让莫斯科信仰神,明天我就在那里建使馆。”

此外,两国在诸多问题上立场不一,关系僵持不下。

比如,近年来,沙特将伊朗视为威胁,而俄罗斯却和伊朗搞暧昧,这让沙特对俄罗斯失去信任。而俄罗斯方面对于沙特资助一部分车臣叛乱分子也感到很恼火。

直到2016年12月,当时油价狂跌,两国为了自身利益决定坐下来好好谈谈,最终达成减产协议,随后国际油价缓慢回升,双方都心满意足。

最重要的转折点是在去年10月。中东呈现一盘乱局之时,沙特老国王萨勒曼突访俄罗斯,开启破冰之旅,成为1932年沙特建国以来第一位到访莫斯科的在位国王。

众所周知,金梯是沙特***出访的标配。但是,那次访俄有点尴尬,亮瞎的镀金扶梯运行到半程时罢工了。

当时,老国王还在向闪光灯频频挥手,挥着挥着脚下突然停住,他只能撩起袍子自己走了下去。

不过这个小插曲丝毫没有影响到双方的热络会谈,沙特不仅带去了金梯,还给俄罗斯准备了“大礼”。

据俄媒报道,两国达成了30亿美元的军购协议,沙特从俄罗斯购买了S-400型防空导弹系统、科尔涅特反坦克导弹系统等军事装备。此外,还签署了涉及石油、天然气、经贸等多领域的合作协议。

半岛电视台分析,美国作为沙特的坚实盟友逐渐抽离中东乱局,影响了沙特的利益。因此,沙特权衡利弊后重新考虑对俄关系,将天平摇摆向了俄罗斯那端。

今年,特朗普因觉得油价过高而抨击包括沙特在内的欧佩克各成员国。

据《纽约时报》报道,几十年来,每当油价上涨时,美国官员都会私下向沙特寻求帮助,促使欧佩克提高产量,特朗普政府也是如此。但是,这届白宫似乎并不满足于将对话只限于私人外交。

4月份以来,尽管油价较为稳定,特朗普依旧公开抨击欧佩克。本周三,他还在推特上吐槽欧佩克油价太高。

另一方面,特朗普退出了伊朗核协议,还跟委内瑞拉闹别扭。有分析称,如果他对伊朗和委内瑞拉进行石油制裁,势必降低世界市场的石油量,导致油价飙升。

在特朗普用推特炮轰欧佩克后,俄罗斯和沙特提出石油增产。随后,国际油价暴跌,对美国页岩油造成强大压力。《华尔街日报》分析,这是两国在联手制衡美国。

看来众口难调,寻求一个让大家都满意的油价并不容易。

下周(6月22日),俄罗斯将到OPEC总部维也纳参加油产大会,届时就是油老大沙特的主场了。

两个产油大国的任何一个决议都将对石油市场产生不小的影响,外事儿(xjb-waishier)拭目以待。

今被称作现代 丝绸之路 的、横贯欧亚大陆的铁路线名称是什么?东西起止点是哪里?

第一欧亚大陆桥

从俄罗斯东部的符拉迪沃斯托克为起点通向欧洲各国最后到荷兰鹿特丹港的西伯利亚大陆桥;

[编辑本段]第二欧亚大陆桥

1990年9月与哈萨克斯坦铁路接轨的经我国兰新、陇海铁路的新欧亚大陆桥,由于所经路线很大一部分是经原“丝绸之路”,所以人们又称作现代“丝绸之路”。是目前亚欧大陆东西最为便捷的通道。 南疆铁路图

新欧亚大陆桥东起我国黄海之滨的连云港,向西经陇海、兰新线的徐州、武威、哈密、吐鲁番到乌鲁木齐,再向西经北疆铁路到达我国边境的阿拉山口,进入哈萨克斯坦,再经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西止荷兰的世界第一大港鹿特丹港。

这条大陆桥跨越欧亚两大洲,联结太平洋和大西洋,全长约10,800千米,通向中国、中亚、西亚、东欧和西欧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大陆桥。现已于1992年12月1日正式投入国际集装箱运输业务。新亚欧大陆桥的贯通不仅便利了我国东西交通与国外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新欧亚大陆桥”是相对旧欧亚大陆桥而言。它东起太平洋西岸连云港等中国东部沿海港口,西可达大西洋东岸荷兰的鹿特丹、比利时的安特卫普等港口,横贯亚欧两大洲中部地带。它的东端直接与东亚及东南亚诸国相连;它的中国段西端,从新疆阿拉山口站换装出境进入中亚,与哈萨克斯坦德鲁日巴站接轨,西行至阿克套,进而分北中南三线接上欧洲铁路网通往欧洲。

补充说明北线:由哈萨克斯坦阿克套北上与西伯利亚大铁路接轨,经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通往西欧及北欧诸国。

中线:由哈萨克斯坦往俄罗斯、乌克兰、斯洛伐克、匈牙利、奥地利、瑞士、德国、法国至英吉利海峡港口转海运或由哈萨克斯坦阿克套南下,沿吉尔吉斯斯坦边境经乌兹别克斯坦塔什乾及土库曼斯坦阿什哈巴德西行至克拉斯诺沃茨克,过里海达阿塞拜疆的巴库,再经格鲁吉亚第比利斯及波季港,越黑海至保加利亚的瓦尔纳,并经鲁塞进入罗马尼亚、匈牙利通往中欧诸国。

南线:由土库曼斯坦阿什哈巴德向南入伊朗,至马什哈德折向西,经德黑兰、大不里士入土耳其,过博斯普鲁斯海峡,经保加利亚通往中欧、西欧及南欧诸国

鹿特丹港图

中国有三条欧亚大陆桥、四条通道方案,具体如下:

1、大连方案,又称连满欧亚联运大通道。以大连为上岸港,把我国大陆、香港、日本、东南亚各国供俄罗斯和西北欧的货物,经哈(尔滨)大(连)铁路、滨(哈尔滨)洲(满洲里)铁路,由我国最大的陆路口岸、内蒙古的满洲里出境,沿西伯利亚大铁路,经俄罗斯的莫斯科到俄边境城市布列斯特分流,再经波兰的华沙、德国的柏林、到荷兰的鹿特丹港。此方案铁路贯通我国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北部,经大连、沈阳、哈尔滨3个特大城市和若干中小城市,横跨松辽平原,工农业发达。

2、绥芬河方案,又称绥满欧亚联运大通道。以国内货物或日本、香港过境货为主,海运到俄罗斯的纳霍德卡港或海崴战港,经铁路至黑龙江省的绥芬河,途经哈尔滨和内蒙古的满洲里,然后到俄国的札拜卡力斯克——塔尔斯克铁路与西伯利亚大铁路连接,到布列斯特分流,直至西抵鹿特丹港。此方案,中国境内的铁路横贯东北最北部;途经黑龙江省和内蒙古的兴安盟、呼伦贝尔盟,沿线资源丰富,工业发达。

3、天津方案,可称津蒙欧亚联运大通道。货运集装箱从天津新港上岸,经天津、北京、山西的大同、内蒙古的二连入蒙古国,经乌兰巴托北入俄境与西伯利亚大铁路接轨,到布列斯特分流,西抵鹿特丹港。该方案铁路经过华北平原、工农牧业均较发达,煤炭、电力、天然气资源丰富,途经京、津都是特大城市。

4、连云港方案,又称新欧亚大陆桥。东起江苏省连云港,经河南郑州、陕西西安、甘肃兰州、新疆乌鲁木齐,从阿拉山口出境,经中亚塔吉克斯坦等国到新西伯利亚与西伯利亚大铁路接轨,经莫斯科到布列斯特分流,西抵鹿特丹港。该方案地理位置适中,覆盖西部省区较多,除在兰州以北要翻越乌鞘岭外,该道路横穿中国中部,经江苏、安徽、河南、陕西、甘肃、新疆6个省区,顺行范围大,沿线工农业较发达。

在1991年“亚欧大陆桥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上,北京大学杨吾扬教授等专家对上述四条通道科学比较后指出:

大连方案可取之处较多。其铁路在我国和俄罗斯(原苏联)境内的距离均较长,我国境内铁路及大连港的通过能力和吞吐能力均较强,两国都看重此线,开展大陆桥运输基础比较可靠,条件比较优越。

绥芬河方案虽然系海陆联运,竞争力较强,1908年已开通。但海参崴港是座冻港,天寒地冻时每年有2—3个月结冰期。绥芬河口岸过货能力现已饱和,目前运力紧张而且由于经中国的运距短,所以按现行运价对我不利。

天津方案全程运距最短,在中俄境内的距离也最短,运费应最省,但是北京--天津的铁路运力非常紧张,增加运输比较困难。况且,目前在蒙古境内的收费标准较高,对中俄两国都不利。

连云港方案优点是铁路在中国境内的距离较长,达4100多公里,可以收取较多的过境运费。但有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解决。如:目前我国境内兰新铁路是单线,石油运量较大,缺水严重,运力比较紧张;陇海铁路宝鸡--天水也是单线,运输的能力小,经常塌方断道,是进出西北的卡脖子地段;徐州以东的陇海段亦为单线。境外因苏联解体,中亚变成了很多国家,许多问题协调困难;铁路建设与集装箱方面的技术问题因穿越不少山洞而受阻。

中国、尼泊尔、欧盟将在未来合作修建被称为第三欧亚陆桥的的跨欧亚大铁路,这条铁路以青岛为起始点,荷兰的鹿特丹为终点,经京鲁-京包-包兰-兰青-青藏线,由中尼铁路至加德满都,在京南亚北部铁路、伊朗高原铁路、土耳其-波兰铁路(北上铁路)、波兰-荷兰铁路,线全程15300千米。经过青藏高原地区和南亚地区,预计第三欧亚陆桥修建竣工后,西藏、南亚旅游交通将会便利许多,可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促进西藏、南亚与中国内陆、西欧、东盟的发展合作,在经济方面和政治方面有很大的必要性。

[编辑本段]第三欧亚大陆桥

第三欧亚大陆桥地处中国南部,尚在酝酿之中。湛江市坐落于雷州半岛,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粤、桂、琼三省的交汇中心,占广东省总海岸线46%。这个独特的地理优势使其成为中国大陆通往南亚、非洲、欧洲、大洋洲和中东航程最短的对外贸易口岸。湛江是目前国内少有同时拥有海运、铁路、公路、航空、管道等五种立体交通运输方式的城市,湛江港是12个国家级主枢纽港之一,港口优良,地理位置特殊,偏中国西南方,是欧亚大陆对接东盟之南海海上各国的最佳港口,要创造条件努力争取成为第三欧亚大陆桥的东方桥头堡。

定位于国家沿海战略第五个支点的泛北部湾经济区,是由我国的海南、广西、广东雷州半岛及越南的北部所围成的我国西南地区出口通道咽喉。尽管目前湛江在泛北部湾经济圈中还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但湛江定位为泛北部湾的中心城市之一,融入泛北部湾经济圈是必然的。如果湛江能成为第三欧亚大陆桥的桥头堡,湛江在北部湾经济区的地位将明显提升,湛江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地位亦显得非常重要。

如果湛江能成为第三欧亚大陆桥的桥头堡,湛江作为中国南方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的地位则得以确立,湛江港作为中国南方的枢纽港口的地位亦得以彰显,湛江城和湛江港在中南地区、亚洲乃至世界上的地位将大大提升。

为什么说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是中国发展战略机遇期?

一、21世纪初期是中国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期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以下有利条件:

(一)发展需求劲头足

第一,居民消费结构迅速提升。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正处于迅速提升的状况。我国消费市场非常广阔,商机无限,广大人民改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迫切要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无穷尽动力。

第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要重点抓好三件大事:一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二是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三是加强基础产业设施建设。

第三,加速城镇化的进程。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2003年我国城镇化占40.53%,预计2010年达到47%,2020年达到55%。加速城镇化的进程,不仅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同时是保持我国发展需求的势头一项长远的举措。

(二)发展基础较好

第一,我国有取之不尽的劳动力资源,拥有丰富的科技人力和人文人力资源,并具有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

第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在5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我国“十五”计划期间完成了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如小浪底工程、三峡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已初见成效。南水北调正在筹划实施中。到目前为止,全国高速公路大体联网,最低程度是省内联网。

第三,科技教育基础较好。建国以来,经过几代人的持续奋斗,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成果,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学科体系,拥有一支可信赖的有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相当庞大,已拥有保持在校学生一千多万的共计1731所高等学校,全国普及义务教育人口达适龄儿童的98%左右,整个国家的文化科学知识素质有很大提高。

(三)初步具备发展的体制保障

以公有制为主体,非公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建立起来;国内统一的开放的市场逐步形成,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已逐步接轨;政府职能正朝着“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转变,为全面建立起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制度而努力。此外,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四)社会政治保持长期稳定

和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高度重视保持社会稳定。一是正确对待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发展变化的种种表现,特别是群体性事件,努力做到及时发现,正确处理,有效处理;二是高度警惕来自敌对势力的破坏、颠覆和渗透等活动,重拳出击违法犯罪的案件,以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

二、21世纪初期是中国各种矛盾的凸显期

(一)两个基本情况

1.我国是个经济大国,却不是经济强国。以2002年为例,中国国民生产总值(GNP)排在世界第6位,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127个国家中排在第73名。美国等18个国家早已完成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即第一次经济现代化;现在美国等6个国家已经从工业社会进入知识社会的发展阶段,即进入第二次经济现代化进程;其他12个国家也迈入第二次经济现代化的起步阶段。

中国目前还在推进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中后期。当今中国,农业社会、农业劳动力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50%,相当于1870年美国、法国和德国的比重水平。

2.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由于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因素,我国东中西部国民生产总值在全国的比重很不平衡。1978―2003年东部经济上升,中部西部经济下降。这说明我国地区发展不协调是非常突出的,具有多层次、多侧面的特征,这个不协调不仅存在于经济发展的差距,也存在于社会发展的差距。

(二)七大主要问题

1.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我国实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努力进行了多年,但现状依然是:取得明显进步,水平依然很低,矛盾非常尖锐。因此,要下定决心,找到发展生产力的正确途径。

2.产业结构不够合理。1978年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有所变化,但这样的结构,不仅低于高收入国家,而且也低于低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反映了第三产业内部存在结构低水平。这种低水平在第三产业内部表现为,生活性服务长期占主导,生产性服务业处于非主导地位。这表明金融保险、房地产、物流产业、科技开发、信息资源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迟缓。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也反映了我国城镇化发展滞后。

3.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只有24%,在世界50个主要国家中我国排行24位,排在印度和巴西之后;美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60―70%。我国对外技术的依赖程度高于50%,美国、日本只有5%以下。事实深刻地告诉我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关键。

4.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我国是个人口大国、资源小国,这对矛盾将长期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是缺水的大国,人均拥有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全国600个城市有400个缺水,110个严重缺水。我国耕地只有世界人均耕地水平的40%。从1996年至2003年底的7年间,我国减少耕地达1亿亩。此外,石油人均储量只有世界人均储量的8.3%,天然气只有4.1%,铜是25.5%,铝是9.7%。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

5.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相当艰巨,是“重中之重”。我国人口近13亿,农村人口占62.3%,农村中的赤字县占35%,每县平均负债约400多万元,每村平均负债约20多万元,全国贫困县592个。近年来某些农村出现了不可忽视的“返贫”现象。十六大后鲜明地提出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对农民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现在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时候了,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今后五年到十年,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6.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突出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具备相应的物质基础,然而,在经济发展条件下,不能适时解决突出的社会发展问题,就会产生影响社会稳定和妨碍经济发展的尖锐问题。近十多年来,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突出问题的解决。但是,随着社会转型时期的激烈变动,产生的社会问题仍是层出不穷。当前最突出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是:就业不足、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和分配不顺三大问题。较深层次的是教育、文化和医疗三大问题。

7.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起来,但是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仍未得到彻底解决,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要作长期的努力,当前全党必须打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战。

第一,政府职能转变还没有从根本上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尚未完成;要继续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各级政府在社会管理的公共服务职能有待大力加强。应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

第二,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发挥主导作用;加快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探索和解决好建立现代企业的途径;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强非经营性资产、自然资源资产的监管制度。继续深化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所有制。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经济、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制度创新,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

第三,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

第四,加快转变对外贸易方式,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十一五”时期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既有诸多有利条件,也有不少制约因素;机遇和挑战并存,从总体上看是机遇大于挑战,有利于我国发展。

有利条件主要是:

(1)维护和平,促进发展,谋求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当今时代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有利于我们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

(2)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我国与世界经济的互相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有利于我们用好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更好地利用外部资金、技术、资源和全球市场。

(3) 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有利于我们发挥后发优势,推动我国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我国发展也面临不少制约因素和严峻挑战。

首先,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方面占优势对我国的压力将长期存在。

其次,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在更加重视与我国发展经贸关系的同时,一些国家同我们在经贸领域的矛盾也在增加。特别是近一个时期,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围绕人民币汇率、纺织品出口、知识产权、能源资源等方面的外部压力加大,今后这些方面的贸易摩擦还会继续出现。

第三,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许多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长期依赖进口。近些年来石油等重要资源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这些都对我国经济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

第四,“十一五”时期,世界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平稳增长,但是近年来油价持续攀升,国际经济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未来世界经济仍有可能发生较大波动,从而可能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问: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 答:本世纪头二十年,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中国对外贸易而言,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期。从外部环境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全球范围内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步伐继续加快。从国内情况看,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经成为全国上下的共识。对外贸易作为联系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必将不断取得新的发展。但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依然面临着挑战。主要是:世界经济发展有较多不确定因素,石油价格攀升,地区冲突和恐怖活动不断,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措施增多,发达国家仍然限制高新技术输往中国。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增大,粗放型增长方式有待改变

中国发展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论文

一、21世纪初期是中国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期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以下有利条件:

(一)发展需求劲头足

第一,居民消费结构迅速提升。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正处于迅速提升的状况。我国消费市场非常广阔,商机无限,广大人民改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迫切要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无穷尽动力。

第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要重点抓好三件大事:一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二是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三是加强基础产业设施建设。

第三,加速城镇化的进程。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2003年我国城镇化占40.53%,预计2010年达到47%,2020年达到55%。加速城镇化的进程,不仅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同时是保持我国发展需求的势头一项长远的举措。

(二)发展基础较好

第一,我国有取之不尽的劳动力资源,拥有丰富的科技人力和人文人力资源,并具有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

第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在5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我国“十五”计划期间完成了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如小浪底工程、三峡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已初见成效。南水北调正在筹划实施中。到目前为止,全国高速公路大体联网,最低程度是省内联网。

第三,科技教育基础较好。建国以来,经过几代人的持续奋斗,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成果,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学科体系,拥有一支可信赖的有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相当庞大,已拥有保持在校学生一千多万的共计1731所高等学校,全国普及义务教育人口达适龄儿童的98%左右,整个国家的文化科学知识素质有很大提高。

(三)初步具备发展的体制保障

以公有制为主体,非公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建立起来;国内统一的开放的市场逐步形成,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已逐步接轨;政府职能正朝着“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转变,为全面建立起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制度而努力。此外,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四)社会政治保持长期稳定

和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高度重视保持社会稳定。一是正确对待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发展变化的种种表现,特别是群体性事件,努力做到及时发现,正确处理,有效处理;二是高度警惕来自敌对势力的破坏、颠覆和渗透等活动,重拳出击违法犯罪的案件,以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

二、21世纪初期是中国各种矛盾的凸显期

(一)两个基本情况

1.我国是个经济大国,却不是经济强国。以2002年为例,中国国民生产总值(GNP)排在世界第6位,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127个国家中排在第73名。美国等18个国家早已完成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即第一次经济现代化;现在美国等6个国家已经从工业社会进入知识社会的发展阶段,即进入第二次经济现代化进程;其他12个国家也迈入第二次经济现代化的起步阶段。

中国目前还在推进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中后期。当今中国,农业社会、农业劳动力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50%,相当于1870年美国、法国和德国的比重水平。

2.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由于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因素,我国东中西部国民生产总值在全国的比重很不平衡。1978―2003年东部经济上升,中部西部经济下降。这说明我国地区发展不协调是非常突出的,具有多层次、多侧面的特征,这个不协调不仅存在于经济发展的差距,也存在于社会发展的差距。

(二)七大主要问题

1.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我国实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努力进行了多年,但现状依然是:取得明显进步,水平依然很低,矛盾非常尖锐。因此,要下定决心,找到发展生产力的正确途径。

2.产业结构不够合理。1978年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有所变化,但这样的结构,不仅低于高收入国家,而且也低于低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反映了第三产业内部存在结构低水平。这种低水平在第三产业内部表现为,生活性服务长期占主导,生产性服务业处于非主导地位。这表明金融保险、房地产、物流产业、科技开发、信息资源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迟缓。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也反映了我国城镇化发展滞后。

3.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只有24%,在世界50个主要国家中我国排行24位,排在印度和巴西之后;美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60―70%。我国对外技术的依赖程度高于50%,美国、日本只有5%以下。事实深刻地告诉我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关键。

4.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我国是个人口大国、资源小国,这对矛盾将长期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是缺水的大国,人均拥有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全国600个城市有400个缺水,110个严重缺水。我国耕地只有世界人均耕地水平的40%。从1996年至2003年底的7年间,我国减少耕地达1亿亩。此外,石油人均储量只有世界人均储量的8.3%,天然气只有4.1%,铜是25.5%,铝是9.7%。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

5.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相当艰巨,是“重中之重”。我国人口近13亿,农村人口占62.3%,农村中的赤字县占35%,每县平均负债约400多万元,每村平均负债约20多万元,全国贫困县592个。近年来某些农村出现了不可忽视的“返贫”现象。十六大后鲜明地提出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对农民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现在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时候了,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今后五年到十年,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6.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突出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具备相应的物质基础,然而,在经济发展条件下,不能适时解决突出的社会发展问题,就会产生影响社会稳定和妨碍经济发展的尖锐问题。近十多年来,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突出问题的解决。但是,随着社会转型时期的激烈变动,产生的社会问题仍是层出不穷。当前最突出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是:就业不足、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和分配不顺三大问题。较深层次的是教育、文化和医疗三大问题。

7.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起来,但是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仍未得到彻底解决,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要作长期的努力,当前全党必须打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战。

第一,政府职能转变还没有从根本上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尚未完成;要继续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各级政府在社会管理的公共服务职能有待大力加强。应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

第二,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发挥主导作用;加快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探索和解决好建立现代企业的途径;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强非经营性资产、自然资源资产的监管制度。继续深化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所有制。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经济、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制度创新,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

第三,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

第四,加快转变对外贸易方式,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十一五”时期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既有诸多有利条件,也有不少制约因素;机遇和挑战并存,从总体上看是机遇大于挑战,有利于我国发展。

有利条件主要是:

(1)维护和平,促进发展,谋求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当今时代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有利于我们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

(2)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我国与世界经济的互相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有利于我们用好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更好地利用外部资金、技术、资源和全球市场。

(3) 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有利于我们发挥后发优势,推动我国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我国发展也面临不少制约因素和严峻挑战。

首先,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方面占优势对我国的压力将长期存在。

其次,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在更加重视与我国发展经贸关系的同时,一些国家同我们在经贸领域的矛盾也在增加。特别是近一个时期,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围绕人民币汇率、纺织品出口、知识产权、能源资源等方面的外部压力加大,今后这些方面的贸易摩擦还会继续出现。

第三,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许多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长期依赖进口。近些年来石油等重要资源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这些都对我国经济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

第四,“十一五”时期,世界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平稳增长,但是近年来油价持续攀升,国际经济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未来世界经济仍有可能发生较大波动,从而可能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问: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 答:本世纪头二十年,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中国对外贸易而言,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期。从外部环境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全球范围内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步伐继续加快。从国内情况看,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经成为全国上下的共识。对外贸易作为联系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必将不断取得新的发展。但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依然面临着挑战。主要是:世界经济发展有较多不确定因素,石油价格攀升,地区冲突和恐怖活动不断,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措施增多,发达国家仍然限制高新技术输往中国。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增大,粗放型增长方式有待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