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联的三夫改革是什么?过程如何?苏联究竟能不能避免解体?

苏联的三夫改革是什么?过程如何?苏联究竟能不能避免解体?

苏俄战争之前油价变化大吗_苏俄战争之前油价变化

苏联改革,是个老话题了。三夫改革,也就是著名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话说俄国的人名相似程度有些高,那么我们当然知道,三个人的改革最终都失败了,而且一代不如一代。那么它们的过程究竟如何呢?苏联又究竟能不能避免解体呢?

苏联改革的部分原因,来自于俄罗斯自身的传统。彼得大帝的改革非常著名,也成功地让俄国成为了欧陆强国。之后的历代沙皇都在不断进行改革,原因是俄国自身对于自己落后性的一种焦虑,担心一旦停止改革,就要被西方甩在身后,而且还可能被亚洲强国反超。

彼得大帝改革很成功,虽然没有让俄国加入西方,但是使俄国成为了强国。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就不是很成功,俄国之前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惨败,危机感很强的新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推动农奴制改革,结果修修补补,只是延缓了俄国的崩溃。从日俄战争、一战到苏俄内战,斯大林接手的是一个连年大战、民生凋敝的烂摊子,在不久后还要再接受二战的连续大战,于是斯大林也开始了改革,改革类似彼得大帝,在使俄国更加远离西方的同时使俄国强大了起来,并战胜了纳粹集团,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但是战后,毕竟飞机坦克大炮不能当饭吃,也不产生经济效益,战争打赢了,但是总不能天天打仗,谁也受不了,还是得一心一意搞建设,斯大林体制的弊端于是日渐暴露出来。

后人总是指责斯大林体制僵化,并且工业产能畸形,确实很僵化,分配也不合理,但是当时的背景是必须不计一切代价发展重工业,不然纳粹带着各路法西斯来灭全家,到时候什么都没有。再加上俄国本身的自然条件恶劣,西方又搞封锁,当时的情况只能这么搞。

但是后来,战后苏联国际环境不说有多大优势,最危急的时刻总算消除了。斯大林的接班人想着总算可以改一改了。

赫鲁晓夫上台之后,首先对斯大林进行了一系列清算,在最初的几年,斯大林几乎被打倒,后来虽然认可了斯大林的贡献,但是仍然对其颇有微词。

这样的一棒子打死的后果就是造成了苏联思想界的混乱,必须否认前任才能认可现在,精神分裂的现象是可想而知的。而且,赫鲁晓夫打倒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却又建立起了自己的个人崇拜,其内政外交缺乏方寸,最著名的就是与进行了“厨房辩论”之后,为了能实现他自己说的“让苏联人人吃上牛肉炖土豆”、“让苏联人均粮食产量超过美国”,于是不顾苏联气候条件有限的事实,强行在西伯利亚推广种植玉米,结果导致粮食大幅歉收,被迫增加粮食进口。

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是对斯大林体制小修小补,换了一个名头把斯大林体制大体继承了下来。其本人也最终被政变推翻被迫隐退。

之后苏联进入勃列日涅夫时期。勃列日涅夫强烈否定赫鲁晓夫,在名义上又把斯大林请了回来。但是,与赫鲁晓夫不同,勃列日涅夫几乎正好相反,其做出的行为从根本上偏离了列宁、斯大林以来的苏联方针,走向修正主义道路。

在这一时期,苏联被称为“ 社会 帝国主义”,对外大肆扩张,大搞大国沙文主义,对美国和西方采取攻势,把苏联的势力范围推向鼎盛,却越来越不得人心,日渐受到国际孤立。对内大力镇压东欧卫星国的自主权利,武装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粗暴干涉别国内政。勃列日涅夫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勃列日涅夫主义”,其中的有限主权论特别突出,他认为东欧卫星国是主权有限的国家,应该接受苏联的领导并在事实上依附于苏联,苏联可以随意干涉它们的内政。苏联走向典型的大国沙文主义道路。

也是在这一时期,苏联病入膏肓,国内经济陷入了“石油陷阱”,油价高时飞速发展,油价低落一落千丈,勃列日涅夫后期,苏联经济在达到鼎盛的相当于美国70%以后,开始拉大与美国的距离,之后越来越大,与现在已经成功转型的巴林等国相比,不由得让人唏嘘。

苏联在争霸的过程中消耗了太多的元气,本来之前的连年战争就透支了国力,之后又连年争霸,代价是俄罗斯的一蹶不振。在勃列日涅夫后期,苏联为了突围,选择了印度洋方向作为突破口,着急忙慌地入侵阿富汗,勃列日涅夫当时年事已高,糊里糊涂,竟然提出了“正义在我,治安战想不打就不打”的奇葩理论,最终苏联深陷阿富汗治安战中,损失惨重。

随着勃列日涅夫年事已高,在其后期,已经没有什么改革可言。他前期的改革就是把苏联改成了 社会 帝国主义,完全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后期趋于守成,政策也越来越糊涂。没有演讲稿就不会讲话。

勃列日涅夫到阿塞拜疆指导工作,在大会上拿着演讲稿念到一半才发现,稿子拿错了。“这不是我的错,同志们让我们重新开始。”与之类似的事迹还有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上,勃列日涅夫在演讲台上忘了拿稿子,半天说不出话来,当拿到演讲稿之后,看到上面的五环标志,以为是五个o,脱口第一句竟然是“ooooo!”嗷嗷了五声。下面人赶忙跑上去,“书记,那是五环,从下面一段开始。”和现在的有一拼。

1982年,给自己颁发了大量勋章的勃列日涅夫去世,需要指出的是,戈尔巴乔夫并没有直接上台,很多人对当中的两个***不熟悉,安德罗波夫在位近两年,他的改革是受到了不少好评的,但他没有长期执政,过早的去世使苏联最后的机会丧失了。

然后是年纪更大的契尔年科,从他当时的年龄和身体状况来看,过渡的性质十分明显。他在位13个月,期间需要人搀扶才能进行活动,他继承了安德罗波夫的政策,做了一些具体工作,那一年苏联在巍巍颤颤中大体平稳。

1985年,戈尔巴乔夫终于上台,他当时年仅54岁,在政治界,这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年龄。当时的他被寄予厚望。但是人们很快发现了不对头。

他的经济改革一塌糊涂,他提出“加速发展战略”,变本加厉地发展本来就已经高度畸形的重工业,使得工业结构更加畸形,以致于苏联人在最后几年中,到超市里买菜要排长队,货架上可能只有一个土豆或者一个地瓜,这还不是最离谱的。

在苏联和东欧国家,举个例子,比如说你要买车,按照计划经济的分配,你买的车需要15年以后才能到你家。买房子需要提前30年,30年以后你才能住上这套房子,已经完全脱离了正常的生活标准。

苏联走到戈尔巴乔夫时代,已经积重难返。如果你看看三夫改革,假设苏联是个慢人,赫鲁晓夫小修小补,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得病入膏肓,戈尔巴乔夫直接把苏联改死了。实际上,他们别无选择。换成其他人大体也一样。不光是他们,现在的俄罗斯也没有好的选择。

俄国 历史 上在西方和东方、欧洲和亚洲之间反复横跳,跳来跳去连自己都不认得自己了。彼得大帝西化改革,亚历山大二世就泛斯拉夫主义改革,苏联推翻沙俄,赫鲁晓夫又否认斯大林,然后勃列日涅夫又否认赫鲁晓夫,这样的反复显示了俄罗斯本身的尴尬。

德国也一样。德国 历史 上就是一个帝国跟着一个共和国,然后再度陷入重复的轮回。神圣罗马帝国后有德意志邦联,然后是第二帝国、魏玛共和国、纳粹、联邦共和国, 与俄国其实处于一个逻辑上,即每一个后来者都要靠否认前任维持自己的认同。

这是中欧和东欧 历史 造成的结果。并非人力可以改变。 如果安德罗波夫在位久一些,苏联也许能避免解体的悲剧,但俄国本身无论如何,都将在这条反复横跳,非欧非亚的道路上痛苦挣扎,因为这就是俄罗斯本身。

我是@蓝海动能,会经常与大家分享中外 历史 知识,欢迎 关注 并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