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际石油价格走势

2.国际原油价格受什么因素影响

3.国际油价和中国油价多少钱一升?

4.国际原油价格与国内原油价格是如何换算?

5.当前石油价格急剧上涨,主要原因是什么?

国际石油价格走势

目前国际原油价格多少钱一桶_目前国际原油价格

一、未来国际石油价格走势与合理价格区间

从长远看,国际原油价格总体呈上升趋势。未来几年,国际原油价格仍将高位运行,主要集中在40~60美元之间。如果没有发生重大的突发事件,如伊朗核危机升级等,油价达到100美元的可能性不大。

世界主要产油区原油成本均在15美元以下,仅个别地区达到24美元,因此,原油价格在25~45美元之间较为合理,在这个区间内,石油公司有可观的利润,消费者能够承受,替代产品利润微薄,对石油公司发展最为有利。

二、影响国际石油价格走势的因素

不稳定因素还存在,不可预见因素还会突然出现,产生重大影响。影响国际原油价格持续攀升的因素有:美国、中国、印度等经济发展迅猛,导致了石油需求的快速增加;欧佩克的“限产保价”;地缘政治、局部地区不稳定因素,自然灾害的影响;国际投机资本的炒作;中国、印度、韩国等不断增加石油储备等。

制约国际原油价格下降的因素主要有:全球性经济滞胀或经济危机;替代产品开发利用的成熟;天然气的大量开发利用会影响石油的价格;发现丰富的油气资源;全球变暖。

三、投资的影响

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投资的多少,与需求因素、价格因素、储采比因素有关。在石油需求强劲、价格居高、储采比较低的情况下,石油勘探开发投资会稳定增长,这对探明储量的增长起到了保障作用。而对于天然气而言,目前储采比很高,需求增长不快,价格偏低,石油公司为减少勘探资金的占压,投资热情较石油要低。

国际原油价格受什么因素影响

一方面,由于世界经济增长,国际社会对原油需求在不断增大。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最新预测,今年第四季度国际市场对原油的需求将增加到创纪录的每天8640万桶。而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美国在过去4周中对成品油的需求同比增长7%,汽油消耗则同比增加了2.5%。随着冬季取暖用油高峰的来临,原油市场的压力会进一步加大。

另一方面,原油输出国对平抑原油价格心有余而力不足。以占世界原油供应40%的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为例,虽然欧佩克本月15日已经决定从7月1日开始将每天的原油产量限额提高50万桶,而且欧佩克现任主席、科威特石油大臣谢赫·艾哈迈德·法赫德·萨巴赫27日还表示,欧佩克可能将考虑每天再增产50万桶,但由于国际社会对欧佩克的增产能力信心不足,因此欧佩克的增产决定对市场毫无作用。此外,政治、天气等也都可能成为各产油国石油输出的不确定因素。有人指出,目前国际原油市场太脆弱了,任何一个可能影响石油输出不利因素都可能在国际原油市场产生放大效应。

国际油价和中国油价多少钱一升?

中国的:(中化与中油价格差不多,不会有大的变化。中国油价相对于国际油价只跟涨,不跟跌的):140美元左右!//一桶=158.98升 //我们现在的油价=每升的价格(按93#汽油6.02元计算)*158.98升=985.676元人民币=144.2523美元//现在最少是144.2523美元一桶

中国油价很贵的

所谓国际油价/:国际市场原油交易形成了3种基准价格,即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轻质低硫原油价格、英国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北海布伦特原油价格和阿联酋迪拜原油价格, 上述3种基准油价均分为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其中大致下一个月交货的期货价格因其交易量大而最具参考价值。

国际油价每时每刻都在变的。此时此刻比中国油价低多了!

国际原油价格与国内原油价格是如何换算?

货原油报价原则:交易所以布伦特原油市场价格为基础,综合国内原油市场价格及中国人民银行人民币兑美元基准汇率,连续报出现货原油的人民币中间指导价。国内现货原油报价单位:人民币元/吨,报价保留到元的整数位。

国际原油价格是美元报价,只需要按汇款折算就成。当然还不是最终价格,还要加上保险及运费,才是到岸价格。

国际原油价格与国内原油价格的换算关系:国际原油价格单位美元/桶指的是国际上原油的价格,并不是国内成品油的价格,国内是元/升。

换算关系1:国际原油价格是以桶为单位,国内以升为单位国。国际原油价格的一桶相当于159升。

换算关系2:国际原油价格是以美元为单位,国内以人民币为单位,现在一美元大约换6.8元人民币。

换算关系3:国际原油价格指的是国际上原油的价格,并不是国内成品油的价格。国内油价指的是成品油的价格。国际上原油转换成成品油的比例大约为1:0.9,加上加工损耗、原油进口、加工成本,比例大约为1:0.8,以美国前几年的数据为例,当时原油18美元/桶,美国商人卖22美元/桶,比例大约为1:0.82。美国的成品油质量是高于国内#97油的。

当前石油价格急剧上涨,主要原因是什么?

2003年以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持续大幅度上涨。目前国内成品油价格大幅度低于国际市场价格,与原油价格严重倒挂,不利于调动炼油企业生产积极性、保障成品油市场供应和促进石油资源的节约,影响经济的平稳运行。鉴于上述情况,国家发展改革委通知,将汽油和柴油出厂价格每吨分别提高300元和200元。应该说,近期世界石油价格平均水平是温和上涨,并非暴涨。对于国际石油市场,石油价格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全球共有200种以上的原油品种,由于品质、产地不同等因素,其价格也是不同的。

近期石油价格暴涨是石油市场发生结构性变化的结果。其原因:

第一,世界经济复苏导致石油需求大幅度增长,轻质油品——石脑油、汽油、煤油、柴油需求大增。

第二,世界原油产量大幅度上升,但低硫轻质原油产量增长有限,主要来自高硫重质原油产量的增长。欧佩克(OPEC)及其他石油生产国近期增产的原油绝大部分是高硫重质原油。我们判断国际原油未来的趋势是,低硫轻质原油产量将裹足不前,而高硫重质原油的产量将大幅增长。

第三,过去十年,全球炼油工业投资不足导致目前加工能力短缺,尤其是二次加工能力严重不足。这些情况导致炼油厂对低硫轻质原油的需求急增,而对高硫重质原油的需求有限,造成低硫轻质原油和高硫重质原油的价格差距越来越大。这种结构性的变化导致全球对低硫轻质原油的需求猛增,促使其标杆原油系得克萨斯轻质原油的期货价格暴涨。由于低硫轻质原油增产潜力有限及二次加工能力难以短期内提高,这种状况将会持续数年。这种状况导致世界炼油工业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能够加工高硫重质原油的炼油厂利润会大幅上升,而二次加工能力不足的炼油厂将会出现严重的亏损。这种情况将会促使全球范围加大在炼油工业上的投资,尤其是在扩大二次加工能力上 。

第四,欧佩克寡头垄断。欧佩克有11个成员国,其石油储量占全球总储量的78%,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40%,出口量占世界总交易量的55%,因此,长期以来欧佩克对世界石油市场一直发挥着巨大影响作用。近几年来,虽然俄罗斯和一些非洲国家石油产量和出口量大幅增长,但这些国家石油出口量相对较小,也没有形成有效的组织体系来与欧佩克抗衡。欧佩克在饱尝1998年国际市场油价暴跌之苦后,面对当前全球石油市场的大好形势,必然要加强对石油供应的控制权以获取最大利益。从去年伊拉克战争结束后,欧佩克先后三次宣布减产,以防止石油价格出现大幅下跌的局面,而这几次宣布减产都使国际市场油价出现大幅回升,2月10日宣布的减产消息更使油价涨到了近年来的最高水平。

第五,世界经济增长对石油依赖性过大,使石油需求弹性减小。目前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促进了石油产品市场需要强劲增长,尤其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石油消费量迅速增加,使经济增长对石油需求的依赖性增大。石油第一消费大国美国去年经济也开始复苏,石油消费量迅速增加,并导致其库存水平不断下降,一季度其商业原油库存降到20多年来的新低点,目前美国原油库存比五年平均数低2000多万桶,低于美国石油理事会认定的2.7亿桶的"最低库存运作点"。全球石油需求的大幅增长使需求弹性减弱,因此当油价大幅上涨时,石油需求量并没有明显回落。

第六,主要产油地区势不稳定。伊拉克石油储量仅次于沙特,居世界第二位。去年伊拉克战争结束后,国际石油市场人士普遍认为,伊拉克会迅速恢复生产并增加出口,从而对全球石油市场产生巨大冲击。但到目前为止,伊拉克石油生产与出口设施仍然经常遭到武装分子的破坏,其石油出口量距战前的每天200万桶还有很大差距,而国际市场也没有出现因伊拉克恢复出口而导致油价大幅下滑的局面。委内瑞拉是欧佩克第五大产油国,每天向美国出口170万桶石油,占美石油进口总量的15%。由于委内瑞拉政局动荡,委美关系持续恶化,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一再警告美国不要干涉其内政,否则将切断对美国的石油出口。查韦斯的表态显然助长了油价的上扬。另外,3月11日的西班牙爆炸事件和3月22日的以军暗杀亚辛事件使中东局势更加紧张,为油价上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世界石油价格水平上升,是石油价值回归的体现。由于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随着人类对其消费的不断增长,石油资源的供给趋势是越来越少。因此,其价值将越来越高。尽管勘探和开采技术进一步提高,将会使我们发现更多的新油源供开采。但是开采难度的增加将会使开采成本增高,进而会促使原油价格升高。例如北美地区原油的平均开采成本从1999年的5美元/桶上升到了11美元/桶,欧洲则从11美元上升到18美元。虽然全球已探明石油储量巨大,但新油田的开采成本将会比10年前提高100%。因此,除非世界经济衰退或革命性地发现新的替代能源,石油价格上升的趋势很难改变。考虑到轻质原油将持续供不应求,及冬季用油高峰即将来临,得克萨斯轻质原油将会居高不下,异常的寒冷天气及炼油厂发生停产事故等因素都可能会刺激其价格冲上60美元/桶。依据有关权威的研究,全球油气资源可供消费170年,在将来相当一段时间内,不会面临石油供应短缺,但消费者需要付出更高的价格,这是难以改变的发展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