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急需三个问题的答案!大神们帮帮忙

2.国际原油的持续上涨是什么原因呢?

3.中国的油价为啥这么高?

4.香港回归后的资料

5.即将上市的尿素期货干货全指南

6.为什么西藏油价是全国各省中最贵的?

7.海湾战争对我国有什么影响?

急需三个问题的答案!大神们帮帮忙

中国油价烟价走势图_中国油价烟价走势

1.试析人民币对外升值与对内贬值 自启动人民币兑美元升值机制以后,人民币实际购买力似乎正走向理论预期的反 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我认为这与人民币升值所处的内外部特殊环境有 关。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人民币尚未成为国际储备货币这两大特殊因素,决定 了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仅限于相对货币之间(如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人民币 汇率升值很难达到提升国际购买力的效果,反而会由于外资的涌入,导致流动性 泛滥,进而使物价上涨,引发人民币对内贬值。 2.试析我国的通货膨胀与人民币汇率升值 在资本流动性越来越强、流动规模逐年扩大的情况下,央行的货币政策和固定汇 率制度存在的冲突越来越难以调和。为此,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人民 币兑美元一次性升值2%,并且汇率制度不再钉住美元,而是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 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此次人民币汇率的适当 升值和向更加灵活和市场化方向的改革,对中国的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的操作具 有积极意义,汇率的更具灵活性,可以使中国的货币政策在资本流动更加自由和 频繁的背景下,更具自主性。 3.简述特发事件对汇率的影响 一)苏联1991年“8.19”事件对外汇市场的影响 从1991年下半年开始,美元对几乎所有的主要外汇都呈弱势。但是,苏联 “8.19”事件使美元汇率暂时走强,而事件失败后,又使走势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美元又继续走弱,到1992年1月才止跌回升。外汇市场在这个事件前后的波动说 明了美元作为“避风港”货币的作用。 在“8.19”事件发生以前,外汇市场已在流传苏联政局不稳的消息,美元连 续7天小涨。但谁也没有预料到会有突发事件发生,到1991年8月19日,当“苏联 发生政变”的新闻传到外汇交易市场时,便立即出现大量的恐慌性的美元买盘。 以英镑为例,英镑对美元的汇率在短短的的几分钟内从1英镑兑1.6633美元猛跌至 1.6130美元,跌幅达3.1%。第二天,外汇市场又随着戈尔巴乔夫失去联系、发动 事件者似乎难以控制局面等消息的不断出现而涨涨落落。第三天, “8.19” 事件宣告失败,外汇交易员们又纷纷抛出美元,英镑兑美元的汇率从1.6363美元 涨到1.6915美元,猛涨3.4%,使英镑对美元的汇价迅速超过“8.19”事件前的高 点。此后,美元对英镑等主要外汇汇率呈现一路下跌的走势。 英镑对美元的汇价之所以跌至1.6130时止跌回升,技术分析派认为这一点是 近5年来英镑对美元汇率移动平均线的底部,英镑兑美元的汇率不太可能一次就穿 过这条线,苏联“8.19”事件失败的汇率走势更说明该点位的支撑作用。 (二)1992年4月英国大选对外汇市场的影响 在英国大选前的一个多月,外汇市场就开始受到这次大选的影响。在大选前 的一个多月,外汇市场就开始受到这次大选的影响。在大选之前,保守党候选人 、现任首相梅杰在民意测验中一直落后于工党候选人尼尔金诺克。梅杰执政时, 一直奉行前首相、保守党人撒切尔夫人自1979年以来推行的私有化政策。英国工 党在80年代以前执政时,曾坚持实行国有化政策。如果金诺克在大选中获胜,就 可能意味着英国政府政策的变化。虽然工人出身的金诺克在党内属保守派,但人 们还是预期英国有可能回到国有化政策推行的年代。 由于金诺克在民意测验中领先于梅杰,英国金融市场从1992年3月就出现了两 种现象,一是资本家开始逐渐外流;二是英镑的汇价逐步下跌。以英镑对马克的 汇率为例,英镑的汇率从1992年2月开始下跌,由2月底的1英镑兑2.96马克跌至4 月6日的2.83马克。英镑是欧洲货币体系的成员货币,实行“蛇洞制”,英镑对马 克的上限在3.1320马克,下限在2.7780马克,中心汇率为2.95马克。但自从英镑 在1990年加入欧洲货币体系后,外汇市场一直认为英镑的汇价是高估的,所以当 英镑走强时,就会出现英镑的抛盘。在这次英国大选中,梅杰在民意测验中落后 ,外汇市场预期英国的政策前景不明朗,交易员们纷纷抛售英镑,使英镑对马克 的汇率向欧洲货币体系规定的底限逼近。 大选当天,英镑在外汇市场出现了剧烈的波动。从英镑对马克的汇率来看, 波幅为2%,达600点,而且整天的波动是很有戏剧性大,在大选前两天,外汇市 场由于听到梅杰在民意测验中已接近金诺克的传闻,就已经有人开始买入英镑。 在大选这一天,金诺克的选票和民意测验结果在一开始仍然领先于梅杰,外汇市 场又大量地抛英镑。但没多久,梅杰的选票就开始节节上升,外汇交易员们又纷 纷抛售其他外汇买入英镑,英镑对马克的汇价迅速攀升,从2.8477马克猛涨到 2.9053马克。 大选结束后,外汇市场充斥着梅杰的胜利表明英国政局 稳定、英国的经济前 景看好、流到海外的资本会返回英国等等利好消息。英镑似乎从此扭转弱势,成 了强势货币。虽然在以后一个月内还是一路上涨。许多预测专家和技术分析专家 都预言,英镑对马克的汇价将上升到3.10马克上限。从图形上来看,英镑对马克 的汇价在大选后一直居高不下,但每次冲高时都在2.9500马克处被弹回,经过近 两个月的高位徘徊,英镑对马克的汇价终于在1992年6月份开始下跌。 英镑在英国大选前后的走势表明,外汇汇率走势可能回由于市场预期的支持 而维持一段时间。在这种预期被打破以前,市场有时会认为短期的价格走势是一 种合理的走势,而认为中长期均衡价格走势会因此得到修正。但是,如果外汇市 场的预期始终得不到证实,因意外的政治和新闻事件而扭曲的外汇价格走势就会 恢复到原来的趋势上去,甚至走得更远。当外汇市场证实英国经济前景并不乐观 时,英镑的弱势就成为大势所趋了。从1992年6月份开始,英镑对马克的汇价一路 下跌。以至在1992年9月份的欧洲货币体系危机后,英镑对马克的汇价直线下降, 迫使英国退出欧洲货币体系,英镑对马克的汇率在1992年10月跌至2.40马克。 (三)美国攻打伊拉克的“沙漠风暴”计划对外汇市场影响 一般地,世界局势的动荡不安会使美元和黄金大涨。“沙漠风暴”计划典型 地放映出美元和黄金作为资金“避风港”的作用。 美国进攻伊拉克的“沙漠风暴”计划于1991年1月17日实施。在这以前的一个 月内,围绕美国究竟会不会打的的猜测,全球外汇市场的价格走势忽上忽下、大 起大落。每当英国政府要员发表态度强硬的讲话,表示要采取军事行动,美元就 会在一天内大涨一波;而外汇市场听到有法国、德国等出面调解的传闻,似乎事 件可以和平解决时,美元就会下跌。 在1991年1月17日战争爆发这一天,美元一开始也是猛涨。从英镑对美元的走 势来看,英镑对美元的汇价跌到1.8990美元。当美国很快控制局势,稳操胜券的 新闻出现时,美元的“避风港”作用立刻消失,市场便开始抛售美元,英镑对美 元的汇价猛跌到1.9353美元,以后的一个月内更是一路上涨。 实际上,根据美国和伊拉克两国的军事实力,任何理智的结论都会认为美国 会达到把伊拉克赶出科威特的军事目的。然而,外汇市场并不接受这种理性判断 ,而是根据交易者的心理和预期来确定价格走势。只有当事件被证实后,市场价 格才会回到原来趋势上去。黄金的价格涨到410美元1盎司,跌幅高达9.7%,大大 出乎人们的预料,许多市场的小投资者顿时全部被“套”在里面,而且又由于黄 金以后又持续下跌,使这部分投资者的损失十分惨重。 (四)俄罗斯1998年政权更迭对外汇汇率的影响 1998年3月23日~9月11日,俄罗斯政局动荡不安,突出表现为以总统为代表 的最高行政当局与国家杜马间矛盾重重,摩擦不断,彼此间冲突多于合作。这对 俄罗斯经济造成重大破坏也引起了卢布汇率的大幅下跌。 1998年3月23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突然发布命令,解除切而诺梅尔金的政府 总理职务。他在随后发表的电视讲话中说,切氏政府未能解决一系列重要的社会 经济问题,而且缺乏活力和主动性,缺乏新思想和新方法,而国家需要一个能够 取得明显成绩的“经济政府”。同日,叶利钦任命年方35岁的燃料动力部部长谢 尔盖基里延科为政府代总理。就基里延科的任命,国家马和总统了叶利钦之间发 生了较大的分歧,经过三次较量,最终以杜马妥协而告终。 基里延科就任政府总理后,一方面向国际求援,另一方面制订出反危机纲领 ,包括增加税收、重新安排内外债务等。同时,他还提出国家要加强对经济的宏 观调控,要加强对市场经济的影响,并且提出要加强对烟酒市场的整顿等。他强 调要对某些经济领域的私有化进程采取慎重态度,反对出售对国家具有战略意义 的石油、天然气、电力等大型公司和企业,不再提土地私有制问题。主张实行积 极的工业政策,把汽车工业、煤炭工业、军事工业作为发展和整顿的重点。同时 ,他还提出要强化财税纪律,加大对偷漏税、特别是集团逃税的打击力度等。 基里延科政府虽然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主张,但形势并未按计划的哪种模式 发展。俄经济一直在低谷徘徊,不仅回升乏力而且有日益恶化迹象。截至1998年6 月底,俄国内生产总值下降0.2%;工业总产值下降0.6%;农业歉收;煤炭工业 长期亏损;石油工业由于世界石油价大跌而损失约150亿美元。虽然1998年7月20 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批准向俄提供贷款114亿美元,这样俄罗斯总共可获得226 亿美元的贷款,但“远水解不了近渴”。1998年7月下旬,俄罗斯又发生了新一轮 金融危机,股市在198年8月初的13天内暴跌55%,交易额极度萎缩;国债市场惊 恐不安,国债券收益率猛升;卢布对美元汇率突破俄中央银行规定的浮动上限, 汇率下跌速度比7月初快1.5倍,卢布贬值压力大大增加。 面对新一轮的金融危机,基里延科政府“方寸大乱”,1998年8月17日仓促决 定调整“外汇走廊”,由原来的6.2卢布兑换1美元调整到6至9.5卢布兑换1美元; 发行期限为1至2周期的短期国债;限制办理大宗外汇业务,严禁外汇外流等。第 二天,俄外汇市场就出现混乱,开盘35分钟即告停盘,而莫斯科各银行兑换点美 元的卖出价已一路攀升,至中午已达到“外汇走廊”上限,即9.5卢布兑换1美元 。 基里延科乐观的认为,卢布贬值可以确保国家预算平衡,可以促进进口,增 加国家财政收入,是解决俄经济问题的唯一途径。但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卢布贬 值将导致银行破产,引发特久性通货膨胀,并有可能导致俄经济的彻底崩溃,随 之带来严重的政治后果。8月21日,俄国家杜马召开非常会议,在讨论严峻的经济 和金融形势后,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决议,并一致要求基里延科政府辞职。杜马 同时通过要求叶利钦总统“自愿辞职”的决议。在这种形势下,叶利钦总统 为求自保于8月23日晚宣布两次解散政府,让基里延科下台。 基里延科政府被解散后,叶利钦任命5个月前同一日被他撤职的切尔诺梅尔金为 临时代总理,并在随后提名切氏正式出任总理。而这次国家杜马采取与叶利钦不 合作的态度。总统与杜马之间就总理人选展开了更加激烈的斗争。大多数议员普 遍认为,俄罗斯的经济危机是切尔诺梅尔担任总理期间埋下的“祸根”,不同意 他出任总理。叶利钦的强硬作风也令各派政治力量反感和不满,叶利钦两度解散 政府以及与杜马间的争执不仅激化了俄政权危机,更使得金融市场的形势日趋恶 化。卢布汇率一路下跌,8月25日下跌10%,9月2日下跌17.8%,9月4日下跌26% ,是历史上的最大的单日跌幅。由于卢布下跌过猛,莫斯科、圣彼得堡和新西伯 利亚市银行间外汇交易所被迫停市多日。同时,卢布贬值还引起物价飞涨,其中 尤以进口商品的涨幅最为惊人,批发市场上进出口的火腿、茶叶和咖啡价格上涨 幅度为40%,植物油为50%;进口汽油涨价30%~40%。由于价格机制混乱,同 一商品在不同地方的差价可达40%。

国际原油的持续上涨是什么原因呢?

今年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强劲复苏,全球原油需求增长大大超出人们的预期,恐怖袭击、罢工、产油国政局动荡等不确定因素频频发生,加上投机商乘机炒作,8月20日国际油价攀升至20多年来的最高位49.40美元,引发各界严重关注。我国经济增长提速导致对原油需求不断增加,对石油进口依赖越来越大,国内石油供求矛盾异常突出,国际油价大幅攀升必将对我国经济运行和居民生活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那么,这种影响究竟有多大?是否在我们可以承受的范围内?高油价还将持续多久?我们又应该采取哪些对策?本文将对此作出分析。6GF/5s

推动国际油价上升的主要因素x

一般而言,决定国际原油价格的因素有以下几点:第一,世界经济对原油的依赖性(不可或缺和难以替代)与原油储量和产量的限制,使原油价格对影响供求两方面的因素十分敏感,且波动性较大。第二,原油供求结构的失衡使原油的供求关系趋于紧张,从储量、生产、运输、炼油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都十分重要,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因素发生变化都会影响到原油价格的波动。第三,尽管原油供求大致相当,但供给和需求方面的任何一个变量或影响到供给和需求方面的相关变量,往往在一定时间内决定着价格的走势。如战争、恐怖袭击、石油工人罢工以及其他突发事件等不确定性因素严重影响甚至左右油价走势。第四,通常情况下,经济衰退时期原油库存的下降对油价支撑作用不大,原油库存的增加对油价则有较大的破坏作用;而在经济复苏和繁荣阶段,原油库存的增加对油价有平抑作用,但原油库存下降则会极大地支撑油价上涨。第五,在经济衰退,原油需求减少,价格下跌时,产油国减产措施往往难以起到抑制油价下跌的作用,增产将加速油价下跌;而在经济复苏,原油需求增加,油价上升时,增产对平抑油价上涨作用有限,减产则会明显加剧价格上涨。第六,原油市场的投机与市场预期往往加大了原油价格的波动,国际原油市场中投机因素对原油价格有着10%-20%的影响力。(A-Xa

从近期国际油价大幅攀升的情况分析,主要是以下六个因素作用的结果:h}@>

1、全球经济复苏不断拉动石油需求增加是基本诱因。今年以来,全球经济快速增长,对原油的需求超出国际权威机构事先的预计,尤其是世界前两大原油消费国美国、中国经济增势强劲,第三大原油消费国日本的经济形势也明显好转。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最新预计,2004年全球每日原油需求增量为每日260万桶,增长3.3%,而今年上半年的全球需求增幅更高达3.9%;全年全球市场每日需求总量为8220万桶(见图2)。而2002年全球石油需求增幅仅为0.78%,2003年则上涨至2.2%。因此,近两年全球经济持续转好,导致石油需求量大增逼近其最大供给能力,使供需处于一种脆弱的平衡关系,是引发此波油价持续走高的基本因素。!~r

2、欧佩克产能所剩无几是辅因。根据美国能源情报署(EIA)的预计,2004年全球每日原油供给量为8270万桶,增长4.2%。其中,欧佩克原油供给量为每日2880万桶,同比增长6.3%。因此,从供求关系来看,今年全球原油供给略大于需求,但是,主要发达国家商业库存处于历史较低水平,使得全球供给比较紧张,特别是目前欧佩克国家剩余产能十分有限,仅存约每天100-150万桶,除了沙特之外,其他成员国早已满负荷产油。虽然未出现全球性的供应紧张,但欧佩克产量逼近现有能力极限是确定无疑的,这使得人们对世界原油的供应前景产生担忧。0qp

3、年初欧佩克减产决定火上浇油。今年初,由于欧佩克担心油价会下跌,采取限产保价政策,欧佩克对形势的错误判断使得油市火上浇油。欧佩克于2月10日在部长级会议决定,从4月1日起削减原油日产限额100万桶,国际市场上原油价格应声上扬。虽然欧佩克油价已连续80多个交易日超过28美元的价格控制上限,然而欧佩克非但不启动增产机制,反而每日减产100万桶来保持油价的高位。此外,由于世界经济复苏势头强劲,因而欧佩克也就少了油价高企冲击世界经济进而造成两败俱伤的担忧,想方设法将油价控制在高位自然成了欧佩克的理想选择。0Tx6

4、美元汇价下跌。从2002年4月份以来,美元持续贬值,虽然近期有所回升,但由于长期以来石油出口主要以美元计价,因此导致石油出口收益大大缩水。一些欧佩克国家认为,美元贬值已经导致以美元计价的石油的实际价格下降,已经低于他们坚持的价格底线(25美元)2-3美元。因此,欧佩克国家事实上已经放弃了早前承诺的“油价连续20日高于28美元时启动自动增产机制”,转而倾向于将油价控制在价格带的上限。QQ93

5、恐怖袭击等不确定因素是短期波动主因。首先,美国对伊战争主要战事结束后,针对石油设施的恐怖袭击事件接连不断,致使伊拉克局势一直动荡不定,石油出口迟迟难以恢复到战前水平,这给世界石油市场增添了新的阴影。其次,欧佩克第三大产油国委内瑞拉国内政局不稳,严重影响到原油的生产和出口。第三,今年5月,俄罗斯政府对尤科斯公司发出追缴巨额欠税最后通牒,尤科斯石油公司银行账户已被冻结,尤科斯公司面临破产威胁,直接影响到石油生产和出口,而尤科斯公司石油日产量为170万桶,占全球总产量的2%。!

6、投机活动为油价飙升推波助澜。石油供求关系趋于紧张以及各种地缘政治冲突频频发生这两种因素为投机活动创造了条件,国际投机商的大肆炒作,增强了人们对国际市场原油供给紧张的心理预期,人为抬高了国际油价。据估计,目前国际石油期货交易中,约有70%的交易属于投机行为。根据近期路透社的一份调查显示,分析家们预计投机因素使美国市场的原油价格每桶上涨了8美元左右。a)pB

未来数月国际油价走势的基本判断jHaoW?

对于下一阶段国际油价走向的判断,众说纷纭,但不外乎以下三种看法:一是继续攀升;二是高位运行;三是高位回落。ZpZ3G+

企业界、交易商以及投资分析师等认为,推高油价的一些关键因素短期内不会有根本性的变化,因此国际油价短期内仍将居高不下。如果发生严重的冲击原油供应的事件,很有可能引发油价在现有价位上再次上涨,并突破每桶50美元的“大关”。一旦市场上缺少伊拉克和委内瑞拉的石油,油价将爆涨到每桶70美元的高位。Y pO

石油公司、产油国等认为,国际油价将高位运行,回落空间有限。下半年全球原油需求增幅放缓并不会导致油价大幅下跌,因为即使需求放缓供需缺口仍旧很大,油价下跌的空间有限。由于目前OPEC等石油产出地区的产能利用已经基本上饱和,因此油价走低的压力将非常缓和。唯一会推动油价跌势加剧的就是中国和美国的经济出现硬着陆,因为这两个国家都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和石油进口大国。|U~kT

部分国际机构认为,国际油价将从目前的高位回落。油价创下近50美元的高峰纪录之后,将在几个月内恢复到每桶30美元左右的稳定水平。一旦目前的动荡情况消失,市场力量最终将使油价稳定下来,并在几个月内恢复到平衡价格。因为实际上世界石油供应增长潜力大于需求,产油国仍有一定增产能力,加之国际能源机构成员国拥有几十亿桶战略石油储备,许多国家也正在建立战略储备,因此国际石油市场仍有安全空间。i

我们认为,综合分析各方信息,国际油价(WTI)维持在每桶40美元以上的高位运行时间不会太长,年底前有望稳步回落至每桶35美元左右的价位,全年平均约每桶38美元。这个判断基于以下几个原因:H`C9

首先,全球经济增长有放缓的迹象。今年二季度美国经济增长向下修订至2.8%,明显低于经济学家3.6%的预期,增幅比一季度减少1.7个百分点;日本经济增长步伐也出现了放缓,二季度GDP仅增长1.7%,比一季度减少了3.9个百分点。随着宏观调控政策效果的逐步显现,中国经济增速也会适度放缓,对石油的需求将会有所减少。因此,在高油价和全球性升息的双重打击下,世界经济增速有可能受到抑制,随之将会减少对原油的需求。根据美国能源情报署的预计,今年下半年全球原油需求增速为2.6%,比上半年减少0.6个百分点。vG0Oy=

其次,经过一段时期的补充,原油库存有所增加。截至7月底,美国商业原油库存达到2.986亿桶,比上年同期提高1840万桶;而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创历史最高水平,达到6.5亿桶。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最新报告,全球石油库存今年前两个季度分别以每天30万桶和150万桶的速度上升。B~=a

第三,目前影响国际油市的几大不确定性因素有望缓解。一是随着伊拉克恢复主权,有助于国内重建进程和国内局势的缓和,稳定的国内环境是伊拉克向国际市场供给原油的前提条件。二是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在全民公决中获胜,将继续执政至2007年1月任期结束,这将有助于缓和委内瑞拉国内动荡局面,保证原油正常生产及出口。三是不管是被国有石油公司收购、外资参股,或是破产,历经近一年的俄罗斯尤科斯事件在近期将会有个了结。"H

第四,前期介入油价炒作的国际投机机构的高位获利了结,也将促使油价振荡走低。'

国际油价上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_m;S

目前,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制造业快速发展使得对石油等能源消费急剧增加,而且进口逐年攀升,对外依存度不断加大。由于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实质性转变,高耗能产业比重过高,单位能耗的GDP产值过低;同时,我国尚未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石油市场体系,贸易方式单一,定价机制僵硬,市场反应缓慢。毫无疑问,国际油价不断飙升对我国经济运行和居民生活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高油价不仅增加外汇支出、加大企业成本、增加居民消费支出,而且将会加剧通胀压力。但是,目前高油价不会改变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趋势。n

国际油价攀升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qR+

1、增加外汇开支,加大外汇平衡压力。初步预计,今年平均每桶原油价格估计为每桶38美元左右,与去年28美元的均价相比,每桶上涨达10美元。预计我国全年将进口原油达到1.2亿吨,折合约8.8亿桶。国际原油价格上涨每桶上涨达10美元将直接导致中国全年购买石油多支出外汇88亿美元。而且,今年我国仅原油这一种产品的进口就将造成超过30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给我国贸易平衡带来较大压力。"G

2、加大企业成本,压缩利润空间。随着石油价格上涨,必然引起与石油相关产品的价格上涨,造成我国企业成本提高,直接给交通运输、冶金、渔业、轻工、石化、农业等相关产业带来程度不同的影响。在当前供过于求的国际国内市场上,这些产业因油价上升抬高的生产成本不能全部或大部分向下游企业或最终消费者转嫁出去,各行各业的盈利水平就会因此下降甚至导致严重亏损,企业可能收缩生产规模,全社会的经济活力会因此下降。-s2 f:

3、增加居民消费支出。个人消费者将直接成为高油价的承受者,今年以来,由于国际油价不断上涨,我国三次上调成品油价格,明显增加了部分消费者在这方面的支出,并导致部分消费紧缩或消费转移行为的产生。油价上涨已经成为今年家用轿车销售疲软的主要原因之一。h6

4、加剧潜在通货膨胀压力。国际油价持续上涨,将抬升国内能源价格,并使以石油为能源或原材料的相关行业的价格上扬,形成新的涨价因素。我国始于去年底的新一轮物价上涨有两个源头,一个是粮食价格的上涨,另一个就是能源、原材料价格的上涨。由于国际油价不断大幅上升的压力,我国已经三次上调成品油的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潜在通货膨胀压力。根据2004年5月国际能源署、OECD经济部和IMF经研究部合作研究的报告,如果油价每桶上升10美元并持续一年,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将上升0.8个百分点。aa

5、恶化我国外部经济环境。今年以来的高油价,已经对美日欧等国的经济增长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从二季度的经济数据来看,经济增速出现放缓迹象。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放缓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我国外部需求,影响到我国外贸出口。n

但是,高油价不会改变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基本趋势。首先,目前的石油价格上涨是各种偶然因素对接而成的结果,不具有长期性特征,油价将回落到一个较适宜的价位。其次,一系列宏观经济调控措施有助缓解中国石油市场的紧缺现状,缓解油价上涨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第三,目前我国企业的效益比较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化部分高油价带来的成本压力。今年前7个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保持了39.7%的利润增速。第四,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原煤等所占的比重约70%,石油约占23%,不具主导力量。原油、天然气的比重虽然在升高,对中国经济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其影响尚在掌控之中。第五,原油实际交易均价比人们通常印象中的价位要低。一方面,由于部分石油进口合同事先确定了价格;另一方面,大家普遍关注的纽约西德克萨斯原油是油质较好的品种,通常该油价高于欧洲布伦特油价每桶2-3美元,高于欧佩克一揽子油价每桶5-6美元。根据海关的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原油进口均价为每桶33.8美元,同比增长13%,成品油进口均价同比增长6.1%,远低于同期纽约和欧洲市场21%的涨幅。u]@m1

近期应采取的应对措施4#0P5J

1、将节能提升到基本国策的高度。2003年,我国原油、原煤消耗量分别为世界的7.4%、31%,而创造的GDP仅相当世界的4%。我国的能耗非常大,能源利用率很低,节能的潜力巨大。面对不断攀升的国际油价对我国经济运行和人民生活的冲击,我们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全面开展节约能源活动,应将节约能源提升到基本国策的高度。~a=

2、加快国内油品定价市场化步伐。目前国内“中准价格”仍由国家制定,且晚于国际市场一个月,从价格机制上看,中国油市还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近日燃料油期货交易的推出,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但是,燃料油占我国石油消费总量的比重较小,燃料油期货价格尚无法达到整个油品套期保值、规避风险的作用。而其他油品目前市场化程度较低,无法进行期货交易。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原油需求量不断增加,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原油消费国,以中国在亚洲原油市场所占的份额,推出自己的原油相关品种期货,完全有可能形成标志性的地区市场价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因此,我国应加快国内成品油价格市场化步伐,改变油价涨多降少的状况,进一步规范价格形成机制,加快推出成熟品种的期货交易。]

3、利用部分国债资金开发利用新能源。开发替代能源、可再生能源是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潮流,也是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当务之急。我国在太阳能热水器、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地热采暖和地热发电、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等方面已经具备与常规能源竞争的能力,只要适当给予政策支持,有望成为替代能源。增加新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尽量减轻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度,是我国今后能源建设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可以考虑由政府利用部分国债资金,支持新能源的开发工作。y .UL

4、加大中国沿海石油勘探开发力度。目前南海、东海地区的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加大这些地方的勘探力度,可以增加中国石油的自产能力,可以减少对国外石油的依赖。我国在“搁置争议”的同时,应当积极开发这些资源;同时,必须保持和周边国家的良好关系,避免恶性石油资源的争夺以及保证海路石油运输的安全。[V

5、在国际油价高涨时尽可能调回海外份额油。近年来,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战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中石油在苏丹、委内瑞拉、秘鲁和哈萨克斯坦等国都有份额油,已经累计在海外生产原油6000万吨。另外中石化、中海油等中国石油企业也将触角伸向了海外。在国际油价大幅攀升,国内进口成本急剧上升之时,应当尽可能地将我国石油企业生产的份额油调回国内,减少从国际市场上直接进口原油的价格风险

参考资料:

style="font-size: 18px;font-weight: bold;border-left: 4px solid #a10d00;margin: 10px 0px 15px 0px;padding: 10px 0 10px 20px;background: #f1dada;">中国的油价为啥这么高?

中国的垄断部门,像石油 电力 通信 烟草 金融,都关系到国家的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所以必须垄断,在国外石油也是垄断行业,而且垄断的更加严重,比如沙特的直接就叫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伊朗的直接叫伊朗国家石油公司,只不过他们的这些企业受到政府的严格管制,虽是私有企业,却受到政府严格限制,而且,政府还把石油的暴利与民分享,所以。。。。

香港回归后的资料

香港回归以来,各方面的状况令人乐观。

香港回归七年以来,尽管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挑战,但均度过了难关,香港“一国两制”经受住了考验,而且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与发展。香港经济在波动中发展,目前已出现强劲复苏势头。中央政府对香港支持不遗余力,是香港经济持续发展与政改循序渐进的重要保证。香港内部政改争议虽然日益激烈,但这是民主发展中的问题,需要在发展中解决。

“一国两制”经受住了考验,并在实践中完善与发展

香港回归七年来,中央政府依据《基本法》处理香港事务,除了积极支持与配合香港政府及维护香港的自身利益外,未直接干预香港事务,保证了香港在“一国”下的“两制”的有效落实。香港特区政府在施政中,始终贯彻“一国两制”与“港人治港”的方针政策,维护了香港自由港地位与社会的相对稳定。

香港回归后,民众的抗议游行活动,甚至大规模的抗议游行,不论其动机如何,基本上均能依法行事,未引起严重的社会冲突,特区政府与中央政府并没有干预,这是香港“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重要体现,避免了在民主政治改革过程中出现社会。香港依然是一个言论自由的地方,左中右各种声音都有,种种批评特区政府的言论没有受到限制。

特别是香港自由市场经济制度得到维护与发展。到2004年,香港连续七年被美国传统基金会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也是香港第10次获得此一殊荣。香港自由经济体制不仅没有受到影响,而且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维持了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信息中心与商务服务中心地位。回归后,香港特区政府不断改革,完善相关制度,提高效率,使得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与航运中心的地位更加巩固,世界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集中香港;香港股市是亚洲第二大、世界第八大股市。香港的集装箱装卸量继续维持世界第一宝座,香港新机场自1998年营运以来的航空货运量一直高居世界第一。这一切充分显示,香港回归后依然具有活力与发展潜力。

香港经济在困难与调整中发展

香港回归七年来,内外经济环境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特别是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禽流感、SARS以及政治纷争等一次又一次的巨大冲击,香港经济发展出现了很大起伏。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1998年香港经济出现50多年来少见的负增长。随后,在国际经济大环境及内地经济发展带动下,香港经济在2000年实现10.5%的高增长。然而,由于国际经济形势的再次逆转,东亚地区经济出现普遍衰退,香港经济也再次陷入低潮,2001年出现零增长。此后,香港经济开始出现恢复性增长,2002年增长2.2%;2003年增长3.2%。1997-2003年,香港经济平均增长为3.1%。今年以来,香港经济复苏势头强劲,第一季度增长率达到6.8%,预计全年增长超过6%。

回归以来,香港经济发展仍面临一些困难。一是经济结构调整缓慢。制造业持续下跌,近十年平均每年净产值实质下降9%以上。特别是高科技发展进展不大,没有出现新的亮点行业,经济结构转型任务依然艰巨。二是政府财政赤字增加,到2002年已达到700亿港元,去年则降至不到500亿港元,已经影响到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稳定与经济的健康发展,特区政府已采取多种措施,改善财政赤字,并在前不久发行政府债券,以改善财政情况。三是失业问题在回归后变得较为严峻。1998年以来,香港的失业率接连突破4%、6%、7%,2003年接近8%(7.9%)。不过,随着特区政府的不断努力与总体经济情况的逐步改善,今年以来失业情况有所改善,2004年5-7月失业率降至7%,创26个月以来的新低,预计全年有望跌破7%。但香港经济处于转型期,结构性失业不易改变,失业问题仍将是香港面临的一个重要经济与社会问题。四是通货紧缩问题。1999年以来,香港已连续五年物价指数呈现负增长,综合消费物价指数衰退平均幅度近3%。今年以来,随着国际经济开始景气及国际油价格的上涨,香港通货紧缩情况有所改善,但今年1-5月综合消费物价指数跌幅较上年同期仍下降1.6%。另外,目前香港经济强劲复苏,仍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未来发展尚待观察。

制度建设与政改纷争问题更加突出

香港回归后,尽管特区政府依“基本法”行事,逐步推行政改,但因涉及面广,议题敏感,使得制度建设与政改纷争不断,已严重影响到香港的社会稳定。

香港特区政府为了提高执政效率,对香港官僚体制进行了适度改革,实施了“主要官员问责制”,即港府的施政成效责任由问责高官完全负责与承受。这一制度实施以来,尽管也有争议,但推动较为顺利,特区政府基本能够落实。

在落实《基本法》关于制订“国家安全条例”即“23条立法”问题上,中产阶级疑虑较多,社会争议较大,加上民主派将问题扩大化,引发了群众大规模抗议游行,最后特区政府在考虑维持香港社会安定的考虑下,不得不暂时延缓该条例的制订,可以说这是香港制度建设的一大挫折。

在香港行政长官与立法会选举问题上,香港内部争议更大。民主派不顾香港社会现实,急于提前进行全面直选,已涉及到对《基本法》相关条文的理解与解释问题,最后不得不通过人大常委会“释法”来解决争议。可以说,全国人大的“释法”,对香港的改制指明了一个循序渐进的大方向,避免急进的改革与不成熟的普选对香港带来的负面影响。香港民众与各政治团体应该珍惜这一机会,在协商中解决政改争议,在完善制度建设中推进民主发展。

今年以来,中央政府开始了与民主派的接触与沟通,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有助于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争议,逐步推进香港政治制度的建立与民主发展。但应充分体认到香港复杂的政改矛盾不是一下子所能解决的,未来可能还会在某些问题上争议得更激烈,但只要遵循《基本法》、本着为香港的利益着想,终能找到一条解决之道。

在对待香港政制建设与民主发展问题上,关键是要培养熟悉民主运作的政治人才,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逐步推进。无论如何改革,香港是中国的香港,香港是“一国两制”下的香港。

中央政府全力支持香港,香港与内地合作不断深入

香港回归后,中央政府全力支持香港,使香港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困难,维护了香港的社会相对稳定与经济发展。在香港回归六周年之际,中央政府回应特区政府的提议,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极大地稳定了香港企业界对香港经济的信心,而且也起到了促进香港经济迅速回升的作用。CEPA签署后,香港经济开始明显复苏,并在今年出现强劲增长;股市从此前的8000多点上涨到目前的12000多点;通货紧缩有所改善,失业率开始回落。

CEPA本身也取得实质性进展,到今年5月底,共有354家港澳公司向内地部门提出享受CEPA待遇申请,其中298家获得批准。港澳原产地货物以零关税进入内地市场的价值达3.3亿港元。CEPA还促进了港台经贸往来,2003年台湾对香港投资增长283%。特别是台湾银行加快进入香港,目前在港分行达13家,办事处6个,并开始以并购香港银行方式,希望通过CEPA机制进入内地市场,香港在两岸三地的中介地位进一步增强。

在香港回归七周年前夕,中央政府批准广东省政府提出的建议,建立“9+2泛珠江三角区域合作机制”,目前已建立了正式的合作框架,确立了八大合作领域,这对加强香港与内地经济合作又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对维持香港在亚太地区经济枢纽地位与国际商贸服务中心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改善香港经济,中央政府还采取了许多具体可行的政策。一是扩大开放内地居民赴港旅游特别是推动“香港自由行”,赴港旅游的内地居民持续增加,大大刺激了香港的消费与旅游市场,成为带动香港经济回升的重要支持力量。二是内地与香港的金融合作不断取得重大进展,尤其是中央政府批准内地信用卡于今年初可在香港使用,及时性批准香港银行可以经营人民币存款、兑换与汇款等业务,为香港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业务。目前,经营人民币业务的香港银行达39家,人民币存款额达60亿元(到4月底)。三是为了支持香港政府发行政府债券及改善财政赤字状况,中央政府明确表示可动用外汇储备购买香港的债券,是对香港经济的又一有力支持。

即将上市的尿素期货干货全指南

随着郑州商品交易所此前发布消息称,已完成了尿素期货研发各项工作,一个新的期货品种可能正很快向我们走来。

尿素作为最大的农资产品,构成了农业生产成本中的大项,与农民增收密切相关。

与螺纹、煤炭、铁矿等品种一样,其供求量大,价格剧烈波动,金融化属性强。众多的生产、消费企业急需要这种可以规避价格波动的金融工具。目前,现有的农产品期货有小麦、“三菜”、棉花、稻谷等,尿素的上市将与之组成较为完整的农业生产资料与农产品品种系列,将更有助于涉农企业利用期货工具服务生产经营。与此同时,尿素,作为能源化工类的工业品,上市后将和甲醇、煤炭、石油等品种之间形成较多的套利交易机会,这有利于投资者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日常我们餐桌上所有的食物几乎都离不开“尿素”的影子。

在农业上,它是一种优质高效的中性氮素肥料,长期使用不会使土壤变硬和板结。同时,也可作为牛羊等反刍动物的辅助饲料,尿素和青饲料的碳水化合物一起,经胃液作用,可以转化为蛋白质。对牛羊催长、催肥有着重要作用。

对于生活在当代中国,免于饥荒还能顿顿大鱼大肉的我们来说,尿素及相关化肥的使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化肥没出现之前,粪肥,是作为提高土地肥力、增加粮食产量的主要原料。按照中国每亩化肥施用量近30公斤(纯养分)来算,如果换算成养分相同的粪肥,至少需要1吨,按中国人均耕地2亩多,一个人一辈子产生的排泄物积成肥料也只有七八吨,每年平摊到每亩土地上不过相当于一捧化肥。

1958-1970年间,由于没有突破关键技术,我国必须依赖国外关键设备,才能独立生产化肥原料。20世纪60年代,我们的化肥产量平均每年只能增长20来万吨,对应的粮食产量起起伏伏,10年只增长了3000万吨(按1958年算)。同期的印度,靠买化肥,买设备造化肥,粮食产量也增长了3000万吨。

到1970年,当我们掌握了合成氨成套设备的建造技术之后,便一口气建了几百套合成氨装置和上千个化肥厂。此后我国平均每年化肥产量增长100万吨,1975年之后每年增加200万吨,相当于1970年的化肥总产量。2004年之后,我国粮食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相比之下,日本的粮食自给率为在40%左右,韩国的粮食自给率更是只有25%左右。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产粮大国与尿素实际上有着重要的联系。

对于工业领域而言,尿素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工业上可用来合成塑料、药物、粘合剂、喷漆等。还可生产炼油所需的脱蜡剂、选矿的起泡剂,发泡剂AC等多种化工产品,供药用的尿素注射液可用于降低颅内压,磺胺脲可用于消炎;也可用于制革、颜料等生产。

目前世界上尿素产量的1/3用于工业消费。在我国,尿素产量的60%用于农业领域,其他主要工业领域。

作为一个即将上市的品种,它的产业链情况、市场供求和价格影响因素都是未来投资者参与尿素期货交易必须要需要了解的基础知识。

因此,我们有必要为大家梳理下尿素行业的脉络,从生产工艺到国内外市场情况。

一旦尿素期货上市,这篇文章就是你的第一篇敲门砖。

尿素的生产工艺

尿素的生产

从尿素原料端来源来看,国内目前比较常用的是煤炭和天然气。

煤制尿素

煤炭作为尿素生产主要原料,通常情况下可以占尿素成本构成的60%以上。煤价波动无疑是尿素涨跌的“风向标”。

国内通常是将水煤浆与纯氧进行部分氧化反应,制得以CO2、H2为主要成份的气态产物。接下来就是从工艺上去除氨气合成催化剂的毒物CO、H2S、COS以净化气体,进一步分离、制得高纯度的CO2,满足尿素合成的需要,制得高纯度的H2以及脱除其中的惰性气体CH4、Ar,对高纯度的H2进行精制,最终获得纯的氢氮气体,满足氨气合成的需要。来自液氮洗装置的合格新鲜气(H2:N2=3:1),经合成气压缩机加压后,送入氨合成塔,在高温(380-430℃)、高压(14.2Mpa)下通过氨合成催化剂的催化作用使部分气体合成氨。以液氮的形式送至尿素装置用。摩尔比为2:1的液氮和二氧化碳进入合成单元。

天然气制尿素

以天然气原料的纯氧自热转化制氨加工成尿素时氨碳基本平衡,生产1t氨可加工成1.7t尿素,没有多余CO2排放。煤炭纯氧气化制氨加工成尿素可多生产出1.6tCO2,采用加压电解水分离H2、CO2,多余的CO2可直接制成干冰。

我国天然气大多集中在西北和西南地区,每年第一季度和第四季度,当地气头装置都会出现大面积的减产或停车。天然气价格预期存在上涨可能性,且气价上涨幅度较大,从而导致气头尿素竞争力急剧下滑,最终因成本上涨速度高于尿素价格上涨速度而退出尿素市场。以煤为原料的尿素生产企业将出现两极分化,一是烟煤产尿素比重加大,二是一大批“1830”以下的小尿素装置将最终退出市场,焦炉气产合成氨、尿素比重加大。

从制作尿素的方法来看,世界上有50多种,但实现工业化的只有氰氨化钙(石灰氮)法、氨与CO2直接合成法两种。其中,氨与CO2直接合成尿素因原料获得方便,现在为广泛采用。

目前国内建有尿素装置200多套,规模分为大型(48万吨/年以上)、中型(11万吨/年以上)、小型(4万吨/年以上)。中、小型尿素装置均采用国内的水溶液全循环技术,大型装置多采用国外引进工艺技术。在国内的大型尿素装置工艺技术目前设计的采用CO2气提工艺和氨气提工艺的尿素装置,其尿素氨耗基本接近于理论水平,公用工程消耗更低,相对于传统的设计,其投资更低。

当代尿素生产,不论是采用哪种流程,基本由六个工艺单元,即原料供应、尿素的高压合成、含尿素溶液的分离过程、未反应氨和二氧化碳的回收、尿素溶液的浓缩、造粒与产品输送和工艺冷凝液处理,其基本过程如图所示。原料CO2和NH3被加压送到高压合成圈,反应生成尿素,二氧化碳转化率在50%~75%范围,此过程被称为合成工序;分离过程与未反应物回收单元承担着把未转化为尿素的氨和二氧化碳从溶液中分离出来,并回收返回合成工序,因此这两个单元被统称为循环工序;最后在真空蒸发和造粒设备中把70%~75%的尿素溶液经浓缩加工为固体产品,称为最终加工工序。

尽管尿素生产的基本过程相似,但在具体的流程、工艺条件、设备结构等方面,不同工艺存在一定的差异。迄今世界各地的尿素工厂,绝大多数都是由几家工程设计公司所开发设计的,已形成几种典型的工艺流程,典型的有荷兰斯太米卡邦(Stamicarbon)公司的水溶液全循环CO2气提法、意大利斯那姆(Snamprogetti)公司的氨气提法和蒙特爱迪生集团公司的等压双循环工艺(IDR)、日本三井东亚—东洋工程公司的全循环改良“C”法和改良“D”法及ACES法、美国尿素技术公司UTI的热循环法尿素工艺(HR)等。但不论是哪种工艺流程,生产过程中主要原料NH3和CO2的消耗基本上是相同的,其流程的先进与否主要表现在公用工程即水、电、汽的消耗上。尿素生产流程的改进过程,实质就是公用工程消耗降低的过程。

水溶液全循环法

20世纪60年代水溶液全循环法取得了成功。我国的中型尿素厂均属此类。另外,荷兰的斯太米卡邦(Stamicarbon)水溶液全循环法及日本三井东压溶液全循环改良C法等亦属此类。工艺原理基本上是将未反应的氨和二氧化碳经减压加热分解分离后,用水吸收生成甲铵或碳酸水溶液再循环返回合成系统。这种方法主要应用在中、小氮肥企业。水溶液全循环尿素工艺生产装置的静止高压设备较少,工艺可靠、设备材料要求不高、投资较低。但是水溶液全循环法能耗、物耗高,放空损失大,规模小问题十分突出,改造增产潜力较大。

Stamicarbon二氧化碳气提法尿素工艺

CO2气提法是在水溶液全循环法的基础上改进的。与后者相比,省去了1.7-2.6Mpa压力下操作的中压循环部分,从而去掉了中压甲铵泵。从美国凯洛格公司引进的1620t/d尿素装置,从法国赫尔蒂公司引进的1740t/d尿素装置,以及由我国原化工部第四设计院和荷兰大陆公司联合设计的1740t/d尿素装置均采用了CO2气提法尿素生产工艺。其中中荷尿素装置采用的是改良型CO2气提法,相比美型、法型尿素装置,在工艺流程上略有一些改进。

消耗定额(保证值,以1吨尿素计)

Snamprogetti氨气提法尿素工艺

意大利斯纳姆普罗盖蒂(Snamprogetti)公司创立于1956年,在60年代初开始尿素生产的研究。1966年第一个建成以氨做为气提气的日产70吨的尿素装置。早期第一代氨气提法尿素装置,设备采用框架式立体布置,氨直接加入气提塔底部。在70年代中期,改进了设计,设备改为平面布置。而且也不向气提塔直接加入氨气,这就是所谓的自气提工艺或称为第二代氨气提工艺,是目前采用的方法。

消耗定额设计指标(以1吨尿素计)

从各种工艺流程消耗来看,水溶液全循环法无疑是消耗量最大的。水溶液全循环法与气提法相比能量利用不合理,消耗较高,流程较长,近几年新建的大中型厂已很少采用该工艺。CO2气提法高压圈操作压力最低,无中压系统,流程短,设备少,生产稳定,消耗较低,投资较少,在国内有丰富的设计、设备制造和生产经验,且采用脱氢技术,从根本上杜绝了生产中的爆炸危险性。氨气提法工艺先进,消耗低,无高框架结构,无爆炸危险,但该工艺需购国外专工艺包,装置不能国产化,设备制造周期长,故不采用工艺。

中国尿素市场

当下,用“四面楚歌”,来形容中国氮肥市场,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继煤炭、钢铁行业供给侧改革后,2016年,农业领域也开始掀起一场浩浩荡荡的供给侧改革运动,整一年,籽粒玉米已调减3000万亩左右。2016年10月,我国尿素出口被取消优惠政策,中国尿素出口优势丧失,出口大量暴跌。而中国的尿素市场价格也在2016年8月降到了10多年的最低水平,1100多元/吨,售价和成本严重倒挂,企业开工率直线走低。目前还有约500万吨产能处于“僵尸”状态,僵而不死。

进入2017年,根据刚刚结束的两会精神,要继续调减玉米种植面积,累计调减总量争取达到4000万亩。这也意味着,我国北方“镰刀弯”地区等非优势主产区,将被继续调减1000万亩种植面积。而种植面积的缩减,意味着,国内尿素需求进一步持弱。

同时,今年年初,国家发布《开展水果蔬菜茶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方案》,3月初各地开始申报试点和公示,替代化肥开始行动。据估算,我国果树、蔬菜氮肥施用量约占氮肥农业消费的36%。这个行动方案的实施,将在不久的将来对氮肥消费带来很大影响。

因此,从众多信息面来看,我国农业用氮肥需求已经进入平台期,未来不仅不会明显增长,还有可能逐渐下降。但是非农用尿素需求还是有增幅空间的。2017年,工业尿素需求方面将继续保持增长。人造板企业开工情况好转,三聚氰胺盈利较好,开工转好,有新增产能;另外,由于环保力度加强,预计火电脱硝和车用尿素的用量也将持续增加。据数据了解,2017年尿素表观消费量预计5150万吨,较2016年减少3%。

那从供给端来看,2017年尿素行业将继续去产能,2016年,我国尿素就已经退出产能433万吨,今年将继续关闭尿素产能300万吨,未来我国有效产能约为7555万吨。但相对于国内5150万吨左右的需求量,不考虑产品出口,产能仍过剩35%。

从尿素生产成本端来看,由原材料价格增长所引起的尿素生产成本的提升,有可能会对尿素价格有所支撑。能源方面,预计2017年煤炭价格将保持平稳或略有上涨,预计供暖季结束后,天然气供应紧张局势将缓解,部分气头尿素企业会恢复生产,但气价仍居高不下。而电价方面,预计2017年将保持平稳,部分地区或有微幅下调。

另外,甲醇和液氨等化工产品行情看好,对尿素市场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值得关注的是,2017年国际原油市场或将出现供需拐点,油价回升将成为大概率事件,油价回升将推高国外天然气价格,虚弱国外气头氮肥的竞争力,并且由此传导甲醇、合成氨下游化工产品价格的上涨,进而支撑国际氮肥价格。

届时,我国尿素出口或将迎来利好。

因此,尿素市场整体处于供需同减,但依旧是供大于求的现状。但2017年尿素市场行情和企业效益将好于2016年。在去产能进一步推进,过剩得到缓解的情况下,我们仍需关注原材料价格走势、电力成本、除农业外新增尿素需求。

我国尿素生产地区分布

从我国尿素生产分布情况而言,大部分企业集中在粮棉主产区和原料集中地。随着近几年尿素行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尿素产能分布情况也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原有的粮棉主产区(东三省、山东、河南、河北、安徽、江苏、两湖、江西)尿素产能在逐渐减少,而内蒙古、新疆等资源地产能出现急剧增加。从产能分布情况看,山东、山西、内蒙、新疆及河南已成为我国尿素主要生产区域。

占据资源的山西、内蒙古等地与远离资源的福建、湖南、广东等地的尿素生产成本相差300元/吨。

中国尿素的出口情况

2016年我国尿素出口887万吨,较去年降35.5%。出口下滑是2016年压制我国尿素价格的主要因素。由于我国一直对尿素实行各类补贴,导致出口竞争力很强,相应我国的产能扩张很多也是面向出口市场。

但过去两年,国外低成本产能投放已经过了峰值,使我国出口市场的急剧萎缩。甚至全球尿素最大进口市场印度的进口价格甚至低于我国市场价,出现10年未遇的价格倒挂,这也倒逼我国尿素景气跌至冰点。

另外,根据美国农业部发布的种植意向报告预测,今年美国种植面积玉米将比去年下降2400万亩,大豆增加2700多万亩,小麦下降8.3%,水稻下降17%,棉花面积略有上升,这种种植结构的调整必然引起尿素需求的下降,相信这种情况正在欧洲、甚至是在全球发生。

但是,北美气价上涨也会改变其比较优势,使其重新成为高成本产能,预计尿素出口明年将会止跌,如果未来80元/吨的出口关税还能再降低甚至取消,我国煤头尿素成本将重新获得全球比较优势。

我国尿素成产成本差异

从尿素生产成本来看,气头成本将大幅上升。国家对化肥用气价格一直有较大补贴,气价一般比工业用气价格低0.4元/方以上。测算下来,西北、川渝地区气价较低,成本在1000元/吨以下;其他地区气价都较高,成本大约在1300元/吨以上,并不具备经济效益。但是随着2016年11月,国家明确取消化肥优惠气价,预计未来化肥用气成本将上涨至少0.4元/方,对应尿素成本将上涨280元/吨以上。按照目前价格,除了西北和川渝地区的产能还能有一定毛利外,其他产能都彻底失去竞争力,影响产能在1000万吨以上。

固定床将大量退出。煤头分水煤浆和固定床法,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煤气化过程的工艺不同,水煤浆用煤单耗更高,但用的是烟煤,比固定床用的无烟煤单价便宜,耗电也比固定床少。由于各地区煤价差异较大,煤头的成本也差别很大,一般来说同一地区固定床的成本比水煤浆法要高200元/吨左右。目前固定床普遍处于亏损,甚至亏现金流状态,认为未来这部分产能也可能大量退出。

当前尿素行业的两极分化已经非常严重。40万吨以下的小产能淘汰量较大,2016年关停的40万吨以下小产能总计700万吨,其中固定床605万吨,气头95万吨。而大型尿素企业仍保持较高的开工率。

一般情况下,小企业生产成本较高,过去几年尿素行情一般,本身并没有积累资金来抵御行业波动,目前极端情况下只能选择停工来止损;中部地区在环保要求下开始关停小型锅炉,以河南为例,10万吨以下的锅炉都被要求关闭,切换成天然气或电力,成本也因此大幅上升,小企业只能被迫关停。

中国未来尿素格局?由于天然气还会继续追涨,所以煤炭将成为未来尿素生产的主要原料。未来三到五年,中国天然气生产尿素的将会跟用油生产尿素的企业一样,退出尿素行业。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长江以南尿素企业基本要关闭,将以进口为主。

中国尿素行业将会产生新的格局。新疆、内蒙,包括东北有煤的地方,尿素企业将会异军突起。山西煤炭开采成本高(因为快开采完了),而新疆基本上煤炭是免费的,用新疆的煤生产出来的尿素成本完全成本是600元,在新疆天然气生产出来的吨成本是1600元,吨价相差1000元,如果运输好了那么新疆最有优势。但是,敢于在新疆设厂的肯定是大企业,小企业做不了。在新疆戈壁滩上必须建个资本平台,三年内至少要投资200亿元。在戈壁滩,尿素成本虽然低了,其他成本投入都非常高。

国际尿素市场

全球尿素产能约为2.08亿吨,需求量为1.85亿吨(产能过剩情况严重),开工率为89%。其中,我国和印度产能最大,占比为40%和16%,基本都以煤头产能为主。其他地区如中东、北美和俄罗斯等产能大国都以天然气为原料。

全球尿素贸易量每年总计4700万吨,占总需求的25%,主要进口区域为美国、印度、非洲和拉美,出口国则为中国、中东和俄罗斯。过去两年最大的产能增长来自于北美和北非,总计增长了859万吨,大量减少了原本的进口,压迫全球剩余出口产能向印度聚集。印度在我国尿素出口占比中高达70%。

2017年,国外尿素新增产能616万吨,其中美国的两套装置160万吨尿素产能预计上半年投产,其他几套设备也将陆续投产,必然会影响国际市场,挤占我国出口市场。预计,2017年中国尿素出口量约700万吨。近期国际方面利好仍不明显,我国尿素出口难有起色,印度方面新一轮尿素招标仍未确定。

尿素与煤炭、石油、天然气的联动关系

天然气、煤炭、石油是工业上生产尿素的三大原料,通常被称为气头、煤头、油头三类。通常,尿素与这些原材料涨跌紧密关联。从下图煤炭与尿素价格走势来看,2016年下半年,国内煤价一路上涨,作为尿素传统工艺原料的无烟块煤价格几乎翻倍。煤价大涨自然也是后续尿素跟进成本价格猛涨的主要原因。但是,后期随着国内煤价下滑,尿素成本支撑已被看空。部分尿素企业选择回调报价,市场心态正在随之转变。而相对于原油,根据皮尔逊公式计算,近三年国际原油与尿素价格相关系数高达0.85。

因此,尿素期货上市,将为更多投资着提供更多的投资选择。扑克投资家也将继续跟踪尿素期货上市的任何进展工作。

为什么西藏油价是全国各省中最贵的?

现在的汽油价格可以说不比较稳定的吧,虽然说每次的浮动都是在几毛之间来回浮动。可能对于加油的朋友来说,加满之后可能每次要多花几十。不过可以庆幸的告诉你们,这已经是非常幸福的事情了,如果说你要是去西藏加油的话,那么可以让你怀疑到人生。因为西藏的油价是全中国最贵的。关键的原因就是在于她这个地势比较遥远,再加上好多油管没有给他输送过去,所以说现在都是靠油罐车来往那边输送汽油。

因为我们都知道,比如说在某影视上看到的有人徒步去西藏或者说开车去西藏,我们一路上能够发现此时此刻他们的情况也是比较相对来说危险的。放眼望去,几百公里之内没有人烟,或者说根本就没有加油站,有些地方甚至还会出现一些天气恶劣的情况。有的人徒步去西藏,回来之后整个人都会发生一些变化,这就是因为他们当地的自然条件并不是很好。

我们从内陆运输汽油去西藏这一过程当中肯定都是非常危险的,并且它的油价相对于来说要比普通地区要高出很多。有时候甚至我们在网上买一些东西,如果说是新疆或者西藏这些地区都不是包邮的。这个地方的路途真的很遥远,即便你是包邮的话,我相信商家肯定是往里面搭着钱的。由此以以看得出来,如果说你要是真正的去这些地方,最好是做一些比较了解的事情。

包括新疆也是一样的,所以说新疆跟西藏这两个地方的汽油价格真的是非常贵,在当地的一些东西,如果比较稀缺,或者说能够找到它的条件比较苛刻,那么这件商品或者说价格就肯定会有所提升。贵自然就有他的道理,并不是无中生有。

海湾战争对我国有什么影响?

因为海湾战争这一仗,让我们认识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擅长的,并且引以为傲的战术穿插,包抄战术在这一场战争中成为了过去式。在我们当时的思维里,是没有现代化电子战争的概念,也想不到美军现代化制导武器的威力,甚至无法料到战争会以空袭为主。 而且在由机械化作战转变为信息化作战的差距中,让我们认识到了在军事现代化条件下的战争是什么样子的,也开始认识到战争形态已经完全改变了。

1991 年 1 月 17 日,震惊世界的海湾战争爆发,就在此前,我们的军事专家还在预测美军会怎么打,并且预言美国人如同侵略越南的战争一样,将会陷入伊拉克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里,凌晨 2 点左右,巴格达上空飞过来两个如同幽灵一般的 B-117 隐形轰炸机,随着战机携带的炸弹落下,伊拉克国防军事最高指挥和雷达防御系统在一瞬间烟消云散,美国第一次展现出来的新式电子战,斩断了伊拉克的一切通讯设备,这就是美国以及盟军发动的"沙漠风暴"作战行动的开始。

早就盘踞在伊拉克周边的美军基地以及航母上的飞机、坦克,一批批的进入了伊拉克的天空和地面,伊拉克精心布置的几万枚防空导弹形同虚设,不但飞机场被炸的弹坑累累,而且700多架飞机大部分还没起飞就被干掉了,萨达姆和他的几百万精锐部队也一时间失去了联系。在海湾战争结束后的统计中,伊拉克地面部队中的 42 个师就有 40 个师被摧毁,伊拉克军队约有10万人的伤亡,其中可以确认的死亡人数是2万人。而美国及其盟军在海湾战争中的实际阵亡人数是148人。在七周时间里,就让号称?第四军事强国?的伊拉克丧失抵抗能力。

这是一场灭国之战,其过程就如《三体》里的著名台词:?消灭你与你无关?,这种跨越时代的战争思维和武器差距的军事能力俨然是妥妥的?降维打击?,这场战争也标志着传统军事作战理论指导下的军事发展,在美国这种强悍的、没道理可讲的军事能力 ,让作战思维以及对战争的理解还停留在二战时期的一众国家彻底被打醒了,通过1991年海湾战争,我们对美军现代化战争的特点、装备、信息技术手段等等方面开始学习,不断地发力追赶。在武器装备实现了追平,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了美国。可以说唐国强海湾战争,中国军队也实现了安全战略、军事手段上的飞跃。